是社会公益性组织,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而我国历史类博物馆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通过文物展览,使观众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线索,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从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从而提升民族的自信心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倘若博物馆的文物陈列缺乏必要的知识信息量,观众从中获取的知识便受到局限,其社会功能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博物馆文物陈列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对文物历史信息的揭示和诠释方面。如果侧重点放在展示文物的物理形状上,希望用展品的精美度和稀有度来吸引观众,文字解释也仅限于卡片式的简单说明,这种展出和现代工艺品展览已无本.质区别。其最终结果是展览与消费者的主要需求相脱离,导致门庭冷落和博物馆社会功能的缺失,文物展出将没有意义。
文物陈列的方式与内容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要办观众看得懂的展览。文物陈列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果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忽视对文物历史内涵的必要解读,珍贵的文物就失去了其历史价值,变成了--件单纯的艺术品,甚至还是一个“看不懂”的艺术品。
举例来说,笔者曾参观过国内某大型博物馆的青铜器展览,在展品的文字介绍方面,诸如“青铜觥“、“青铜觚”、“青铜甑”、“青铜话”就是对展品名称的简单指称,普通观众连最起码的器物名称都认不全,更谈不上通过展品获取知识。如果.在陈列的背景版面上列有较详细的通俗介绍,除了器物的名称、年代.出土地点.馆藏单位以外,还有用途、制造方法.加工材料和工艺水平的发展、器型变化、社会背景、历史价值、生僻的字标有读音、铭文有翻译解释,才会起到良好的展示效果,.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知识普及功能。此外,在文物陈列中还可以通过标志牌.播放短片、泥塑复原等方式作为辅助手段,详细解读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工艺制作流程,启发观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欣赏展览理解展品的深刻内涵,激发观众的共鸣。
在前述“以物为主”的博物馆改革中,物品的“精美程度”代替了物品的“历史地位”。成为展品选择的主要标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代表器物.如青铜之于三代,三彩之于唐,青花之于明清。如果忽略展品的历史地位,仅从其精美程度出发,很容易造成展馆内同一时代。
造型类似的工艺精品占据了半壁江山文物成为--件件孤立的展品,这不仅会割断文物之间内在.的历史联系,也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