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白沙宋墓》是读懂了。
再说,文史楼的阅览室里面资料不少,翻书的时候看到感兴趣的注释,就可以借阅原着。
这就是北大的优势。
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然而,苏亦终究还要离开。
那天晚上,马世昌过来串门的时候,没少跟他说关于《白沙宋墓》出版的事情。
因为这本书图片太多了。
征引和手绘了大量建筑、绘画、器物作为插图。
没法子,这也是宿先生撰写发掘报告的特色。
谁让他具有相当不俗的手绘功底呢。
不过根据马世昌的说法,里面的手绘也不全是宿白先生画的。
宿先生也只是手绘了写生一小部分,真正有需要的建筑图、斗拱、平、剖面图、都是请莫宗江先生画的。
莫宗江是营造学社成员,建筑史学家,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也是梁思成先生的弟子。
对古建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
五十年代北大考古专业开课的时候,就曾经请莫宗江先生过来教授手绘课程。
实际上,幕后的工作不仅仅有莫宗江。
临摹壁画和拍摄彩色照片的有叶浅予、董希文、刘凌沧、林岗、杨之光、潘絮兹和彭华士诸先生,莫宗江先生为白沙一号墓绘制了墓室结构透视图,余鸣谦先生参加测绘了白沙一号墓的平面、仰视、立面和剖面图。
这些先生都是牛人。
董希文就不说了。
宿白先生的素描老师。
油画大牛。
所以才有人说,这项考古发掘和各种记录工作在人员的组成上,可以说是集考古、艺术界之精英,在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实属罕见。
这些幕后的故事,马世昌不说,苏亦肯定是不知道的。
因为他前世读《白沙宋墓》的时候,已经是17年的最新版本的,里面精美的印刷以及插图,跟57年版本已经有不小的改变。
当然,内容是不变的,正文、注释都没有改变。
这本书能够成为中国历史考古学田野报告的奠基和经典之作,也是有其道理的。
奈何,苏亦前世读研的时候,对历史考古学研究不深。
当然,也不是没有读过。
《白沙宋墓》是专业必读物,想要了解中国古建,《营造法式》,宿先生的《中国古建筑考古》都是必读物,不过这个时候,古建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