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25日,杭城的蝉鸣在热浪中愈发喧嚣,而星宁工作室的电话铃声也此起彼伏。沈知意握着听筒,耳边传来某中学教导主任激动的声音:“沈同学,我们校长看了报纸上关于星火计划的报道,想带学生来参观学习!您看能否安排?”
放下电话,沈知意望向窗外。三天前,《杭城日报》头版刊登了专题报道《少年商团:边读书边创业的奇迹》,配图正是宿华在电脑前编程的照片,标题旁赫然印着“学生月入七千,改写命运”。这篇文章像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教育界激起千层浪。
次日清晨,三辆大巴车停在星宁工作室门前。戴着校徽的学生们鱼贯而下,校服衣角在风中翻飞,好奇的目光扫过玻璃幕墙上“星辰大海”的鎏金大字。带队的校长扶了扶眼镜,握住沈知意的手:“早听说沈家有个天才少女,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沈知意领着众人穿过忙碌的工作区。编程组的学生正调试着新开发的库存管理系统,设计组的绘图板上跃动着湘绣纹样与现代几何的奇妙融合。当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员工熟练操作电脑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这些都是和你们一样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工作。”沈知意指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在这里,知识能直接转化为改变生活的力量。”
参观结束后,校长们围坐在会议室里,茶杯热气氤氲中,讨论声愈发激烈。“学生参与商业实践,会不会影响学业?”一位老教师皱着眉头发问。沈知意调出星火计划的成绩单——参与项目的学生中,85%成绩不降反升,其中宿华更是从年级中游跃至前十。“我们采用弹性工作制,学生每天只需投入两小时,”她翻开笔记本,“而且在实践中接触到的数据分析、市场调研,本身就是课本外的宝贵知识。”
这时,角落里的年轻教师突然举手:“沈同学,我们学校有贫困生,连教材费都凑不齐……”他的声音渐渐哽咽,“星火计划能给他们机会吗?”沈知意心中一震,想起湘西那个背着蓝布书包的少年,坚定地点头:“不仅能提供岗位,我们还计划开设免费计算机培训课程。”
三天后,星宁工作室与杭城五所中学签订合作协议。首批“校园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上,沈知意将印有“星火学徒”的工牌递给学生代表。阳光下,金属工牌折射出细碎的光,照在少年们发亮的眼睛里。“记住,这不仅是一份工作,”她的声音穿过掌声,“更是改变命运的入场券。”
消息迅速传遍全省。绍兴某职校校长带着学生连夜赶来,当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