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22日,杭城飘起了细雪,星宁工作室的玻璃橱窗却被挤得雾气氤氲。沈知意站在临时搭建的招聘桌后,看着面前排成长龙的学生队伍,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细小的雾珠。桌上堆着的报名表已摞成小山,最上方那张“寒假工招募令”还在微微颤动——白纸黑字写得醒目:学生专属岗位,月工资5000元+奖金元,边读书边赚钱!
“沈姐!隔壁市的学生包车来了!”沈宁顶着一头雪花冲进门,眼镜片上蒙着层白雾,“还有从温州、宁波来的,说在报纸上看到咱们的消息!”她话音未落,门外已传来自行车铃声与嘈杂的议论声,几个背着帆布包的少年挤到窗前,鼻尖贴着玻璃张望。
沈知意攥紧钢笔,想起昨夜与苏睛的彻夜长谈。当工作室的成功案例登上杭城日报后,编辑部每天都能接到学生的咨询电话:“真的能一边上学一边赚钱?”“初中生也能报名吗?”这些带着渴望与忐忑的声音,让她突然意识到——或许星宁工作室能做的,远不止盘活老字号。
“大家排好队!按顺序登记!”沈知意站到椅子上,清脆的声音穿透喧闹,“不管是杭城本地,还是外地同学,我们一视同仁!”她展开新制定的“星火计划”方案——将工作室业务拆分成设计、市场、数据录入等基础岗位,经过简单培训后,学生们可以用课余时间远程完成任务。
来自湖州的高二学生林晓握着报名表的手微微发抖。她的报名表家庭情况栏写着:父亲重病,母亲打零工,妹妹辍学在家。“沈姐,我会画画,也会打字……”她咬着嘴唇,“只要能赚钱让妹妹复学,让我做什么都行。”沈知意看着女孩冻得发红的指尖,想起湘城老绣娘布满针眼的手,重重地点头:“明天来培训,你的岗位是文创设计。”
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开。三天后,星宁工作室的临时培训室里挤满了来自八座城市的学生。沈知意站在黑板前,用二叔寄来的投影仪展示设计案例,粉笔灰簌簌落在她洗得发白的校服袖口:“大家看,这是湘城锦绣坊的手机袋设计,我们把传统纹样和现代审美结合……”台下,学生们的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角落里几个少年甚至掏出录音机录音。
“我们实行弹性工作制。”沈知意敲了敲黑板,“每天完成两小时任务即可,不影响上课。表现优异的同学,奖金翻倍!”话音未落,掌声如雷。角落里的男生举起手:“沈姐,我们老家没有电脑,怎么办?”沈知意神秘一笑,指向墙角的纸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二十台二手电脑,“这些是用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