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即患者感到酸、麻、胀、痛)和“补泻”(根据病情调整针刺强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据《三国志》记载,他为患者施针时“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意思是他针刺的穴位往往不多,但能精准命中病灶,患者刚感觉到“气至”,他便拔针,疗效却十分显着。
南阳郡有位妇人患“闭经”(月经停闭)多年,多方医治无效。
华佗诊断后认为是“气滞血瘀”所致,便针刺其“三阴交”“关元”二穴,又开出处方“桃红四物汤”。
针刺后,妇人当即感到小腹坠胀,次日便月经来潮,多年顽疾一朝而愈。
其家人感激涕零,欲以重金相谢,华佗却婉言谢绝:“医者治病,乃分内之事,何敢言谢?”
在养生领域,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是中国古代体育养生的瑰宝。
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
主张通过适度运动来强身健体。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鹤)五种动物的动作。
华佗不仅创编了五禽戏,更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他的弟子吴普遵循其教导,每日清晨练习五禽戏,年过九旬仍“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另一位弟子樊阿则擅长“导引”(呼吸吐纳),在华佗的指导下,他将五禽戏与吐纳结合,活到了一百多岁。
这种将运动与养生相结合的理念,比西方“体育疗法”的提出早了一千多年,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领域。
华佗的一生,始终践行着“医者仁心”的准则。
他不慕名利,不媚权贵,将解除患者疾苦视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其高尚的医德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
华佗虽医术高超,却始终保持着布衣本色。
他常年穿着粗布衣衫,背着药篓行走于乡间,遇有患者便即刻诊治,从不计较报酬。
建安三年,豫州(今河南)爆发大疫,死者不计其数。
华佗听闻后,立即赶往疫区,在村口搭建简易棚屋,免费为患者诊治。
他根据病情轻重,将患者分为“寒疫”“热疫”两类,分别施以“麻黄汤”和“银翘散”等方剂,并亲自为重症患者煎药喂药。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