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织的不是军需暗号,不是山川地理,而是一幅《百子千孙图》,用丝线祝愿着江东的安宁,也祝愿着自己在这经纬交错的世间,能织出属于女子的一片天地。
窗外,吴郡的雪越下越大,织坊里的机杼声却从未停歇,像一首绵长的歌谣,在乱世里静静流淌。
建安十三年的建业,已是江南巨邑。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孙家织坊的送货车——车厢上绣着的白鹭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是孙茹如今的标记。
此时的孙茹,已非吴郡时的青涩管事。
她身着墨色锦袍,腰间系着孙策所赠的玉佩,正在新落成的织坊里巡视。
二十架水力织机轰鸣作响,这是她花了三年时间改良的器具,能将纬线密度提高三成,织出的锦缎比蜀锦更轻薄,却更耐磨。
“孙总管,豫章郡送来的苎麻到了。”账房先生捧着单子进来,脸上带着忧色,“只是价格比去年涨了三成,说是曹军在荆州截了商路。”
孙茹接过单子,指尖在“苎麻”二字上顿了顿。
苎麻是做战船帆布的关键材料,价格暴涨,必是曹操南征的前兆。
她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长江,江水浩浩荡荡,一如当年在庐江见过的淮水,只是更宽阔,也藏着更深的风浪。
三日后,周瑜的亲卫来到织坊,要调三千匹帆布急用。
孙茹却摇头:“现有帆布耐不住江中的礁石,需加一层棉线混纺。给我五日时间,定能交出更耐用的料子。”
亲卫急道:“周都督说了,三日后大军就要开赴赤壁,耽误了军情,谁担待得起?”
“耽误了战事,才是真担待不起。”孙茹引着他看新织的样品,“
你看这混纺布,用苎麻做经,棉线做纬,既结实又轻便,箭都射不透。”她忽然压低声音,“况且,多两日时间,也能让织坊的姐妹们把沿江的水文图织进布纹里,给大军做参考。”
亲卫这才明白她的用意,连忙点头:“我这就回禀都督!”
接下来的五日,织坊灯火通明。
孙茹将二十架织机分成两组,一组织帆布,另一组织“水文锦”——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标记水深、暗礁和水流方向。
有老织工不解:“姑娘,咱们做布就好,掺和这些事做什么?”
孙茹正在给锦缎上浆,闻言笑道:“当年在庐江,若不是有人给咱们报信,织坊早就没了。如今大军要去打仗,咱们帮不上别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