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说着,了望兵忽然喊道:“北岸有异动!”
朱桓拿起望远镜望去,只见曹军在北岸筑起了新的营垒,旗帜上写着“曹爽”二字。他眉头微皱——曹爽是曹操的侄孙,近年在魏国崭露头角,此番前来,怕是来者不善。
“传令下去,加强戒备,每日派巡船沿北岸侦查。”朱桓下令道,“另外,让人把上游的水闸打开,降低濡须水的水位。”
朱异不解:“为何要放水?水位低了,曹军不是更容易渡江吗?”
“傻孩子。”朱桓笑道,“曹爽若要渡江,定会趁涨水时用大船。我先降低水位,等他船队过来,再突然放水,水流湍急,他的船必难操控。”
果然,三日后,曹爽派五千曹军乘大船渡江,想趁夜偷袭濡须坞。
谁知船行至江心,上游忽然传来轰隆声,江水瞬间上涨,水流变得湍急。
曹军大船在浪中摇晃,根本无法靠岸。
“放箭!”朱桓站在坞墙之上,一声令下,万箭齐发。
曹军大船成了活靶子,纷纷中箭起火,溺死者不计其数。
曹爽在北岸见状,气得拔剑劈断了帅旗,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船队覆灭。
捷报传到建业,孙权龙颜大悦,赐给朱桓一副镶嵌宝石的铠甲。
朱桓却把铠甲转赐给了朱异:“这是给你的,算是你观水势有功。”
朱异捧着铠甲,忽然明白了父亲的苦心。
那些看似严苛的教导,实则是把自己多年的沙场经验,一点点揉碎了教给他。
秋风吹过濡须坞时,朱桓病倒了。
孙权派来的太医诊脉后,摇头叹息:“将军是积劳成疾,需得静养。”
朱桓躺在病榻上,望着窗外的落叶,忽然对朱异说:“把地图拿来。”
朱异铺开地图,朱桓的手指在濡须口的位置画了个圈:“记住,这里的水位在每月初三、十八会涨三尺,敌军若此时来攻,需在下游设伏。还有那处山坳,冬天会刮西北风,可在那里埋伏火攻队……”
他絮絮叨叨地说着,朱异在一旁认真记录,直到夜色渐深。
朱桓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指着北方,喃喃道:“守住江东……守住……”
朱异握住父亲的手,那双手曾握过刀、执过剑,如今却只剩下冰凉的温度。
他忽然明白,父亲镇守的不只是一座坞堡,更是江东百姓的安宁,是孙家三代经营的基业。
赤乌元年的冬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