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垂眸片刻,再抬头时神色已恢复平静:"瑾既食吴禄,自当效命。但求不负主公,亦不负兄弟情义。"
成都丞相府内,银杏叶簌簌飘落。诸葛亮亲自将兄长迎入书房,案上已备好琅琊老家的蒙山茶。
"兄长可知,此番谈判如履薄冰?"诸葛亮轻拨茶盏浮沫,目光中满是忧虑。
诸葛瑾望着胞弟鬓角新添的白发,忽然想起幼时共诵《诗经》的时光,喉头微哽:"亮弟放心。瑾心中自有分寸。"
谈判持续七日。
蜀汉群臣轮番诘难,老将魏延甚至拍案而起:"荆州乃我主浴血所得,岂容东吴觊觎!"
诸葛瑾始终端坐如松,待喧嚣稍歇,才展开一卷竹简:"诸君可知,当年先主借荆州时,曾立文书'若得益州,便还荆州'?"
他的声音温和,却字字清晰,"且孙刘联盟,方能抗曹。
如今曹操虎视眈眈,若因荆州生隙......"说到此处,他停顿片刻,望向诸葛亮,"亮弟饱读兵书,当知鹬蚌相争之害。"
最终,湘水之盟达成。
返程船上,诸葛瑾倚着船舷,看江水裹挟落叶东去。
袖中藏着诸葛亮私赠的蜀锦,针脚细密处绣着《出师表》片段。
他苦笑——兄弟二人,一为江东股肱,一为蜀汉丞相,看似风光无限,实则都在乱世中背负着难以言说的重担。
黄武元年,孙权称帝。
册封大典那日,朱雀门外钟鼓齐鸣。
诸葛瑾身着玄色朝服,随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
当"大将军"的册文宣读完毕,他接过沉甸甸的印绶,指尖触到印纽上栩栩如生的螭龙,忽然想起初入江东时,孙权说过的那句"愿与子瑜共治江东"。
位极人臣后,诸葛瑾却愈发谨小慎微。
他的府邸隐在建业城郊,门前仅立一对石兽,门楣上未挂任何匾额。
每日晨起,必先到军营巡视,与士卒同饮糙米稀粥;退朝后,常带着典籍去太学讲学。
某次孙权赏赐黄金千两,他转手便捐给了赈济灾民的粥厂。"子瑜啊,你也该为自己打算。"
张昭曾这样劝他。
诸葛瑾只是笑笑,抚摸着案头那卷《孝经》:"瑾受主公厚恩,当以天下为念。"
然而,最令他忧心的,却是长子诸葛恪。
那孩子自幼聪慧过人,八岁便能对答如流,孙权戏称其"蓝田生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