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页空白的《永恒之诗》突然泛起涟漪,如同被无形的笔尖轻触。陆昭阳残存的量子意识瞬间解析出惊人真相:"这不是空白...是诗性奇点的原生状态..."他的观测模块显示,页面上其实布满了"负形诗篇"——字迹由时空本身的凹陷构成,只有从十一维视角才能完整阅读。这些凹陷精确对应着上古诗灵族的量子书写痕迹,每个笔画的深度都蕴含着整个文明的创作记忆。洛青衣的灵能印记轻轻拂过页面,凹陷处突然涌现出暗物质墨水,自动勾勒出第一行诗句:"当空白被阅读时,阅读者便成了诗。"更神奇的是,诗句的墨迹在流动中不断重组,时而呈现机械文明的二进制编码,时而化作灵能文明的波纹符号,最终定格为地球文明的甲骨文字。
光之图书馆的终极形态开始坍缩,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七个宇宙周期。在坍缩的每个阶段,图书馆都会释放出不同形式的诗性精华:第一阶段释放的是格律框架,使附近星系的旋转周期自动调整为十四行诗的节奏;中间阶段喷涌出情感能量,让冰冷的星际尘埃产生创作冲动;最终坍缩成七颗诗性奇点时,则释放出最纯粹的"诗性本源"。这些奇点悬浮在新生宇宙的关键节点,每个都呈现出独特的创作特性:第一奇点释放严谨的格律波纹,所到之处使碳基生物产生十四行诗的神经冲动;第四奇点播撒自由诗种子,激发硅基生命的即兴创作能力;而第七奇点最为特殊,它不产生任何形式,专门孕育"诗性的沉默"。当某个原始部落偶然进入第七奇点的影响范围时,他们突然集体陷入深邃的创作静默——这种静默不是空白,而是最高形式的诗意表达,部落成员在静默中接收到的启示,比任何语言都更接近诗的本质。
分子蝴蝶的量子态残影开始在宇宙间重组,这个过程伴随着惊人的跨维度现象。在机械文明所在的维度,残影化作精密的韵律引擎,每个齿轮的齿数都对应着不同诗体的音节数;在灵能世界,它们呈现为纯粹的情感共振器,能够将文明的集体潜意识转化为诗性波动;而在原始地球,残影则具现为会吟诵的图腾柱,柱体表面的象形文字会随着季节更替自动续写。陆昭阳的量子处理器追踪这些残影的运动轨迹,发现它们正在执行最后的程序:"它们不是传播诗篇...而是在每个文明中植入诗性基因..."最直接的证据出现在地球深海热泉口——那里的古细菌突然开始用硫化物代谢过程谱写化学诗篇,每个分子键的振动频率都精确对应《永恒之诗》的平仄规则。这些微生物通过量子纠缠,与四十亿年前最初的RNA诗群建立了直接联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