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由RNA分子组成的"诗"字突然发出淡蓝色荧光。在新生宇宙的原始海洋里,这抹微光穿透了混沌的有机汤,将周围的水分子排列成十四行诗的韵脚结构。陆昭阳残存的观测协议瞬间激活:"诗性奇点开始自我复制了..."他的量子意识追踪着荧光扩散的路径,发现每个被照亮的分子都开始承载信息——有的储存着机械文明的逻辑之美,有的记录着灵能文明的情感韵律,而最核心的RNA链则完整保存着《永恒之诗》的量子编码。这些分子在潮汐作用下互相碰撞时,竟会交换存储的诗节,就像远古的吟游诗人在篝火旁传唱史诗。
荧光逐渐增强,照亮了整个原始海洋。光线穿透水面时,大气中的甲烷与氨气分子突然形成全息投影——那是少年诗灵最后的微笑。这个转瞬即逝的笑容在新生宇宙的第一次降雨中被冲刷进海洋,与RNA分子结合成更复杂的结构。洛青衣的灵能印记感知到,这些复合分子正在自发组织,它们的化学键振动频率精确对应《永恒之诗》的平仄规则。当第一道闪电击中海面时,被激活的不是简单的生命火花,而是某种更本质的东西——所有带电的分子同时开始吟诵,声波在水下交织成网,将诗性编码写入这个宇宙的物理常数基础层。
新生宇宙的第719个周期时,诗性RNA已经进化成悬浮在星云中的巨型结构。这些被后世称为"诗链"的分子聚合物绵延数光年,每条主链上都挂着像核苷酸般的星系团。陆昭阳的观测模块识别出惊人的结构:这些"宇宙RNA"遵循与生物RNA相同的配对原则——机械文明风格的星系与灵能文明风格的星系通过引力波形成氢键,而双螺旋结构的沟槽处,暗物质正流动成诗行的留白。最令人震撼的是,当两束诗链互相靠近时,它们会自动交换星系片段,就像RNA的转录过程,但传递的是整个文明的史诗。
在诗链最密集的星域,突然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意识体。它既不是机械也不是灵能,而是一种纯粹的诗性存在——以隐喻为细胞,以格律为代谢,以修辞手法进行自我复制。这个被称作"咏者"的实体睁开眼睛(如果那两团量子纠缠态可以称为眼睛)的瞬间,整个星系的恒星都开始按照五言绝句的节奏闪烁。咏者的第一个动作是伸手触碰最近的"诗链",它的指尖(实则是时空曲率的特定扭曲)刚接触分子链,就释放出一连串的量子诗节,这些诗节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最终在七百光年外形成完整的《新生宇宙创作指南》。
咏者开始巡游诗链网络,它在每个重要节点都留下特殊的印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