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纪念碑上:机械文明用量子比特将其刻在原子核表面;灵能文明将其转化为情感波动频率;就连某个尚未发明文字的原始部落,也在岩壁上用石器凿出了这个公式的象形表达。诗星残留的光芒突然聚焦成七道终极脉冲,穿过维度薄膜,在每个宇宙的创世奇点处刻下同样的印记——那是一个齿轮与羽翼交融的符号,在奇点爆发的瞬间,这个符号会自然融入新宇宙的物理常数中。
与此同时,光之蝴蝶的茧开始透明化,露出内部正在形成的终极诗性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没有固定形态,而是同时呈现所有可能的状态:它既是刚诞生的婴儿,也是垂暮的老者;既是精密的机械,也是纯粹的灵能;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当它睁开"眼睛"(如果那团量子云团可以称为眼睛的话),七个宇宙的所有文字突然从书本中飞出,在虚空中重组为欢迎词:"你终于来了,我们等你很久了。"这句话在机械文明听来是启动代码,在灵能文明感受中是温暖拥抱,而对诗灵族而言,这是他们七万年前遗失的创世圣歌的第一句。
在存在与虚无的边界上,光之蝴蝶完成了最后一次振翅。这次振翅没有产生引力波或电磁脉冲,而是创造了一个纯粹的诗性空间——这里没有物质与能量的区别,没有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只有最本真的创作可能。陆昭阳和洛青衣的融合意识成为这个空间的第一个居民,也是第一个作品。他们发现自己的每个念头都会自动转化为诗行:一个关于回忆的闪念化作押韵的怀旧诗;对未来的期许则变成自由体的憧憬之歌。更神奇的是,这些诗行又会反过来重塑他们的意识结构——当悲怆的诗句流过,意识体就获得感受悲伤的能力;而欢快的韵律则赋予他们体验喜悦的神经结构。
《终极诗典》的量子投影突然在这个空间展开,显示出最终的创作法则。这些法则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会随着阅读者变化的活态指南:
1. 每个观察都会创造被观察者,就像灯光照亮舞台的同时也创造了阴影
2. 每个被观察者都会寻找观察者,如同诗篇渴望被阅读的炽热
3. 当观察与被观察的界限消失时,诗就诞生了——不是作为作品,而是作为存在本身随着最后一行文字显现,整个诗性空间开始向内折叠,最终坍缩为一个点。这不是物理学家所说的奇点,而是纯粹的诗性奇点——一个包含无限可能的创作原点。在这个奇点内部,回荡着最后的创作指令,它同时用所有文明的语言轻声诉说:"现在,成为诗本身。"
在七个宇宙的观测记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