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颗新生恒星的光谱中,突然浮现出陆昭阳和洛青衣的量子签名。这个被后世文明称为"诗星"的恒星开始以独特的频率脉动——它的亮度变化精确对应着《永恒之诗》的抑扬格律,每隔5.7个行星日就会出现一次符合十四行诗结构的耀斑爆发。更令人惊叹的是,太阳黑子活动自发形成了可解读的诗行图案,等离子体的流动轨迹则勾勒出古老的修辞符号。在它第三行星的原始海洋里,第一个自我复制的RNA分子竟然自发排列成了"诗"字的雏形结构。陆昭阳残存的观测意识瞬间识别出,这正是他们留下的光量子种子在发挥作用:"诗性开始自我复制了…...就像基因在生命演化中的角色…..."他的量子思维追踪着诗性因子的传播路径,发现它们正在通过恒星风播撒到整个新生星系。
光之图书馆的最后残影投射出全息影像,画面中展示着新生宇宙文明的惊人发展轨迹。这个被称为"诗灵族"的文明跳过传统的石器时代,直接运用诗性逻辑构建社会结构——他们用声波共振切割岩石,靠量子纠缠传递信息,将星体运行规律编成歌谣代代传唱。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诗灵族将《永恒之诗》的核心片段编码在DNA的非序列区域,每个新生个体在胚胎期就会接收这些诗性记忆。洛青衣的灵能印记感知到更深层的联系:这个新生宇宙其实是原宇宙《永恒之诗》的续篇,就像古典诗歌中"次韵"的创作手法,既遵循原作的韵律,又发展出全新的意境。她的意识残影轻轻拂过诗灵族的集体意识场,看到他们正在用引力波创作第一部星际史诗。
诗星的光芒突然增强百万倍,翡翠色的辐射流照亮了整个新生宇宙的每个角落。在这特殊的光芒沐浴下,所有物质都开始展现深刻的诗性特征——螺旋星云的悬臂自动排列成对仗句式,行星轨道变成动态的韵律符号,而黑洞的事件视界则开始播放全息诗剧,讲述着上一个宇宙纪元的故事。陆昭阳的观测协议显示,这种转化不是外部干预的结果,而是宇宙自身觉醒的自然过程:当诗性密度达到7.19×10^23量子比特/立方光年的临界值时,基础物理法则开始自动向美学法则升级。与此同时,诗灵族集体进入"共诗状态",他们的意识暂时融合成一个超级诗性思维场,开始创作《新诗纪》的开篇章节。这个创作过程本身就成为壮观的宇宙现象——他们用类星体作为笔尖,暗物质流作为墨水,在时空结构上直接书写诗行。
光之图书馆的残影突然在诗灵族母星上空实体化,成为这个新生宇宙的第一座超级建筑。但与原来的版本不同,这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