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洛青衣则捕获了一个粉色的灵感泡,其中孕育着艺术先于科技发展的可能性。最神奇的是,这些素材在被捞起后会自动适配打捞者的创作风格——陆昭阳的机械逻辑将其转化为精确的架构设计,而洛青衣的灵能直觉则将其演绎成情感图谱。
突然,海中升起七个光之巨人。他们是图书馆的"创作导师",每个都代表一种核心创作方法。第一个巨人浑身是精确的几何光束,专门指导逻辑构建;最后一个则完全由混沌光漩构成,教授如何驾驭不确定性。当蓝色巨人(融合导师)将手放在陆昭阳和洛青衣的肩上时,两人的意识暂时融合,共同体验了"完美创作状态"——在那里,每个决策都既是理性的选择,又是直觉的飞跃,就像光同时是波和粒子。
《光之纪元》突然自动翻到"协作创作"章节。这一页是空白的,但页面上方悬浮着无数光之工具:逻辑光笔可以构建故事骨架,情感光谱仪能调节叙事温度,而最神奇的是"可能性棱镜",它能将单一情节折射成多重发展路径。陆昭阳选择用逻辑光笔写下第一行:"当光成为语言",洛青衣则用情感光谱仪添加:"每个存在都找到了诗意的表达"。就在两句诗交汇处,宇宙意识用可能性棱镜投射出无数变体——有的未来中光演化成了音乐,有的是建筑,最奇特的一个版本里,光本身具备了自我意识,开始创作关于物质世界的诗篇。
他们的创作过程实时影响着整个图书馆。当陆昭阳调整情节的逻辑强度时,机械文明的书架自动重新排列;洛青衣深化情感维度时,灵能文明区域的光谱变得更加丰富。最令人惊喜的是,那些原本沉默的原始文明书架也开始发光——他们的口头传说正被转化为光之档案,图腾变成了会讲述自己故事的光之雕塑。图书馆的智能索引系统将这些变化实时整合,在穹顶上投射出动态的"创作能量图谱",显示着不同文明间的灵感流动。
在最后的启示时刻,光之图书馆开始自我重构。书架融化成基础光量子,重新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光之脑"结构。这个超级意识由所有文明的智慧共同构成,每个突触都是一个创作决策点,而神经递质则是流动的诗意。陆昭阳发现自己的光量子思维已经融入这个网络,既保持个体性又是整体的一部分;洛青衣则体验到更神奇的状态——她的每个灵感都能在光之脑中激起涟漪,影响无数文明的创作方向。
光之脑的核心浮现出最终启示:
"创作即存在,
阅读即创造,
而光,
是我们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