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谓不大。
\n
要知道,满京城中的权贵,如庆国公一样不思进取的实乃少数。
\n
大多数人,说他们勇于进取也好,沽名钓誉也罢,都是乐于让孩子参加科举的。
\n
若是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自然是光耀门楣的好事。
\n
便是不能,有个举人的名头傍身,也算是为家族争光。
\n
尤其是,家中孩儿不思进学的,若是靠他们自己参加科考,这辈子都别想当上举人。
\n
同僚之间互相一对比,那孩子不成器的,自然觉得低人一头。
\n
可若是大家一视同仁都免试成为举人了,那谁好谁坏,谁又分得清楚。
\n
家里孩子不成器的,自然就可以凭借这个蒙混过关了。
\n
因此,他们不会不同意皇上的提议。
\n
而家里孩子成器的,自然就更不会反对了。
\n
都知道读书辛苦,若是能无痛成为举人,直接参加会试,对孩子来说,可是省却了不少麻烦。
\n
更何况,如他们这样的人家,孩子通常三四岁便开蒙了。
\n
若是五六岁送入国子监,则二十岁左右就可以成为举人。
\n
二十岁的举人啊,这说起来就好听。
\n
因此,朝臣之中,除了那于子嗣一事上无能为力的,大多数都很赞成元修的提议。
\n
当然,他们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也要用相应的支持来回报给他们开后门的皇上。
\n
对于勋贵人家承爵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