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其三》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词句释义
- 长安布衣:杜甫自称,“布衣”指没有官职的平民。
- 谁比数:没人关心,不被重视。比数,相提并论,重视。
-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
- 环堵:四周环着每面一丈的土墙,形容居室狭小简陋。
- 后土:大地。
诗歌解析
- 首联与颔联:自身境遇的写照
-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杜甫以“长安布衣”自称,感慨自己在长安无人在意,只能把简陋房屋的门反锁,困居其中。展现出诗人困居长安时的落魄与无奈,不被社会重视,生活空间也极为局促。
-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进一步描述处境,自己困在家中,门前都长满了蓬蒿,而孩子却无知无忧,在风雨中奔跑嬉戏。“老夫”的无奈与“稚子”的无忧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诗人在困境中的凄凉与对现状的无奈。
- 颈联:借物抒情
-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风雨交加,雨声飕飕,让人提前感受到寒意。胡地的大雁翅膀被雨水打湿,难以高飞。这里的“胡雁”既是实写雨中艰难飞行的大雁,也是诗人自比。诗人如同那雨中湿翅的大雁,虽有远大抱负,却因现实困境难以施展,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 尾联:对未来的忧虑
-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入秋以来一直阴雨连绵,不曾见到太阳,大地被泥水淹没,不知何时才能干燥。表面写天气和自然景象,实则一语双关,“秋来未曾见白日”暗示当时社会的黑暗,“泥污后土何时干”表达对国家何时才能摆脱困境、恢复清明的忧虑,体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歌主旨
《秋雨叹其三》从诗人自身的困窘处境出发,借秋雨连绵的景象,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对民生艰难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将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展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秋雨叹其三》有着特定的历史情境,对理解这首诗的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