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其八》杜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字词解释
- 单于:匈奴首领的称号,这里代指敌方首领。
- 寇:侵犯。
- 垒:营垒,指军队驻扎的地方。
- 雄剑:锋利的宝剑,这里指代武力、战斗。
- 奔:奔逃,溃败。
- 名王:指匈奴中着名的首领。
- 系颈:把绳子系在颈上,表示投降。
- 辕门:古代军营的门,这里指主帅的营帐。
- 潜身:置身。
- 备行列:置身于军队的行列之中,指作为普通一兵。
诗句解析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描绘出敌人来势汹汹的场景。单于率领敌军侵犯我方营垒,一时间,百里之内尘土飞扬,遮天蔽日,渲染出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展现了我方战士英勇作战、以少胜多的情景。我方战士挥动宝剑,只经过几个回合的战斗,敌军便纷纷溃败奔逃,凸显出我方军队的勇猛与战斗力。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进一步描述战斗成果,我军不仅击败敌军,还俘虏了敌方的重要首领,将其捆绑着押送到主帅营帐,彰显了战斗的辉煌胜利。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表达了诗人对胜利的态度。即使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战士们也只是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兵,认为一次胜利不值得过分夸耀,体现出一种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质。
诗歌主旨
《前出塞·其八》通过描写一场抵御外敌入侵的战斗,从敌人进犯的紧张局势,到我军奋勇作战取得胜利,再到战士们对胜利的谦逊态度,展现了唐朝军队的英勇善战和高尚品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理性看待,不盲目宣扬战功,倡导一种平和、谦逊的战争观,体现了杜甫诗歌关注战争与人性的特点。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前出塞其八》,与唐朝特定的历史、社会及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边疆冲突频繁:唐玄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但边疆并不安宁。与吐蕃、突厥、契丹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冲突不断。这些民族为拓展势力范围或争夺资源,时常侵扰唐朝边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