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当时法律不公,无人为李白申诉。“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想象李白老病在身,于秋月下、江滨处吟诗,表达深深牵挂。“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安慰李白莫怪朝廷恩泽难及,愿为其探寻出路,体现深厚情谊。
诗歌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李白才华的极力赞美,对其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与不平,展现出杜甫对李白真挚的友情。诗中高度评价李白的文学成就,为其坎坷命运鸣不平,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牵挂以及对其未来的关切,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压抑与不公。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主要有以下背景:
- 好友李白蒙冤流放: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年),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幕府,被认定为附逆,以“附逆”罪被判处流放夜郎 。李白素有远大政治抱负,渴望在乱世中一展身手,实现匡扶社稷的理想,却因复杂的政治斗争蒙冤获罪。杜甫深知李白为人与抱负,对其遭遇深感痛心与不平。
- 二人情谊深厚:杜甫与李白于天宝三载(744 年)在洛阳相识,彼时李白因受权贵排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杜甫则困于长安求仕无门。两人一见如故,结伴同游梁、宋等地,饮酒赋诗,结下深厚情谊。此后,虽各自漂泊,但杜甫始终关注李白。此次听闻李白流放,杜甫忧心其安危与前途,迫切想表达对好友的关切。
- 杜甫自身境遇:杜甫当时也处于困境,生活艰难,仕途不顺。但即便自身困厄,仍心系李白,这份情谊在诗中得以深刻体现。同时,李白的遭遇也引发杜甫对世事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促使他以诗为载体,为李白鸣不平,抒发内心复杂情感。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创作背景,包括李白蒙冤流放及杜甫与李白的深厚情谊,对该诗情感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
强化痛惜与不平: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蒙冤流放,杜甫深知其才华与抱负,对好友遭此不公极为痛心。诗中“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将李白的才高与志不得伸相对照,痛惜其怀才不遇。“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以“薏苡谤”典故,点明李白如被谤的马援,无辜受冤,表达对其蒙冤的强烈不平,这种痛惜与不平贯穿全诗。
凸显担忧与牵挂:杜甫与李白情谊深厚,李白流放至偏远的五岭炎蒸之地,生死未卜,杜甫忧心忡忡。“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借贾谊、孔子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