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院子的后院,不是整个宅子的后院。看到竹子后,让人把竹子刨开一小半,把里面的截片都给挫平,弄好的,拿到自己的小院晒太阳。这削下来的竹片和竹屑都收起来,竹片都劈成半尺长短的,也拿到自己小院晒太阳。
做完这些,李三一刚准备休息一会,鱼富贵就进来了。
“少爷,姚家把粮食和这本册子送来了。”
“好,给来人五百文赏钱。”
“是,少爷。”说完就出去了。
李三一坐在院子树下看起册子,这人还挺讲究,三五张纸的事,还搞个厚硬质纸皮,搞得跟奏折似得。里面主要是记载,这四家的主要产业
姚家:良田七千五百亩,商铺有粮食铺,杂货铺,布匹,与匈奴和大夏都有贸易。有三儿子。
段家:良田三千三百亩,商铺有木器铺,粮食铺,酒水作坊,胭脂城也有商铺。有二女一子
牛家:良田一千二百亩,商铺有医馆,铁匠铺,杂货铺,酒馆,肉铺,与匈奴有贸易。三子一女,段家主母与牛家主母是一个宗族,胭脂城刘家。
孙家:良田八百亩,商铺有布匹,香料,胭脂城有风月馆。有三女,与姚家是儿女亲家。
姚家最大,其他三家势力相差不大。自家在商业这块是短板。几家都与胭脂城有联系。
李三一看过之后陷入了思考。
之后几日就恢复了自己轨迹:读书、练武。
大武六十三年二月初五
今天是约好给两名牺牲袍泽家里慰问的日子。
李三一带上鱼富贵和三个护卫卯时出发,步行半个时辰就到了北门了,要去的地方也不远,一家在胭脂城内,一家在城南五里铺。
离约好的辰时三刻还有一个时辰,看县城人来人往的也就进去转转。
极目远眺,入眼之处尽是各式各样的幌子在风中摇曳生姿。那些幌子色彩斑斓、绚丽多彩,红的像火,粉的似霞,黄的如金,绿的若玉……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与后世那千篇一律的黑底白字相比,这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韵味,仿佛每一个幌子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让人不禁沉醉其间,感受这真正的人间烟火之气。
街头巷尾,推车挑担的小商小贩对着过路的行人吆喝着自己的货物。这里民风彪悍,身处边疆、代刀是家常便饭,不是强弩这种管制就行。暂时没有城管,衙门也就二三十个人,管理三四万人。
不时有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