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的弟子们牢记着老师的嘱托,各自在绘画的道路上努力前行。有的弟子在城中开设了画馆,招收对绘画感兴趣的孩童,从最基础的线条勾勒、色彩调配开始教起,耐心地向他们传授绘画的技巧和对生活观察的重要性。
其中一位叫李逸的弟子,颇具绘画天赋,他为了能更好地传承老师的风格,常常带着画具游走在汴京的大街小巷,就如同当年的张择端一般,去捕捉那些平凡却又动人的瞬间。他画下了街头卖艺的艺人,那脸上的专注与沧桑;画下了河边洗衣的妇人,那劳作时的姿态与神情;画下了学堂外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那眼中的期盼与慈爱。他将这些画作挂在画馆中,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赏,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端派”绘画写实风格的魅力。
还有一位女弟子林婉,她心思细腻,擅长将绘画与诗词相结合。她会根据汴京的四季景色,配上相应的诗词,再用画笔将那诗词中的意境展现出来。比如春日里,她画下汴京郊外繁花似锦的景象,配上“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让人看了仿佛能闻到那阵阵花香,感受到春日的和煦微风。她的这种创新方式,也让“端派”绘画在文人雅士的圈子里颇受好评,不少人都慕名而来,想要收藏她的作品。
第四章:画之争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汴京的画坛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一些年轻的画师受到外来绘画风格的影响,觉得“端派”绘画太过写实,缺乏想象的空间,主张应该学习西方那种更具抽象、浪漫色彩的绘画手法。
在一次画坛的聚会上,众人就绘画风格的问题争论了起来。一位年轻画师站出来说道:“张择端先生的《清明上河图》固然是经典,可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总是守着过去的那一套,应该大胆创新,追求更独特的表达方式。”
李逸听了这话,皱了皱眉头,反驳道:“创新固然没错,但‘端派’绘画所展现的是我们汴京实实在在的生活,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根啊。它的写实是为了让后人能通过画作看到我们先辈们是如何生活的,这其中的意义非凡,怎能轻易舍弃呢?”
林婉也附和道:“而且我们也并非没有创新呀,将诗词、意境融入绘画之中,这也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发展呀,一味地追求外来风格,而忘了我们自己的特色,那可就舍本逐末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这场关于绘画风格的争议也在汴京的画坛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