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旧梦汴京中,画里乾坤意万重。残壁难遮昔日景,犹存壮志待春融。”众人听了,皆拍手称赞,觉得这首诗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而城中的一些孩童,更是被这画卷深深吸引,他们常常围在展示台边,听大人们讲述着北宋时汴京的故事,然后在地上用树枝模仿着画里的样子画画。看着孩子们那充满好奇与憧憬的模样,张择端心中满是欣慰,他觉得这就是希望啊,只要下一代还铭记着这段历史,还怀揣着对美好往昔的向往,那汴京就总有重新焕发生机的一天。
随着《清明上河图》的展示持续进行,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甚至传到了一些南宋官员的耳中。有几位关心民生、心怀家国的官员,听闻此事后,特意前来观看。他们看到那画卷里展现的北宋盛世之景,再对比眼前汴京的荒凉,心中大为触动。其中一位名叫赵启的官员,回去后便向朝廷上书,建议加大对汴京的重建力度,要重视对北宋文化的传承,不能让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就此沉沦。他在书中写道:“观《清明上河图》,如见昔日汴京之盛,今虽遭战乱之劫,然其底蕴仍在,若能集众力以复之,必可重振我大宋之雄风,亦使百姓重拾安居乐业之景也。”这份上书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少官员的共鸣,大家开始商议起如何更好地重建汴京、复兴文化等事宜。
在民间,围绕着《清明上河图》也逐渐兴起了一股保护和传承北宋文化的热潮。一些曾经从事各行各业的手艺人,纷纷重拾手艺,开始制作一些带有北宋汴京特色的物件,或是传授技艺给年轻一代。一些有学识的人则自发地组织起来,收集整理北宋时期的故事、诗词、民俗等资料,想要将那段完整的历史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张择端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感慨与感动。他没想到,自己带回《清明上河图》的这一举动,能引发这么大的反响,能让这座几近绝望的城市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种。他知道,重建汴京的路还很长,要恢复北宋的繁华更是难上加难,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只要这份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期许还在,那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日子继续流转,《清明上河图》依旧静静地展示在那片空地上,它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每一个前来观看的人,都从这画卷中汲取着力量,带着这份力量,去为汴京的重生,为大宋的复兴,努力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这平静的氛围,也引来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觊觎。有一个叫陈贵的地痞无赖,平日里游手好闲,看到《清明上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