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的农夫,仿佛能让人闻到郊外清新的泥土气息。沿着小道前行,便来到了汴河边,河上船只密集,一艘艘首尾相连,有的正在卸货,船工们将货物从船上搬下,扛在肩头,沿着跳板往岸上走去,那沉甸甸的货物压得他们身子微微前倾,却步伐稳健;有的船则正在装货,码头上的搬运工们忙碌地传递着各种物资,吆喝声此起彼伏。
而汴河上的虹桥,无疑是整个画面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桥上车水马龙,行人、骡马、车辆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桥栏边,有几个小商贩摆着摊,售卖着各种小物件,引得过往的行人不时驻足挑选。桥下,一艘大船正准备穿过桥洞,可由于船身过高,船帆还没来得及降下,船工们急得满头大汗,有的拿着长篙试图撑开桥身,有的在船头指挥着,叫喊声在河面上回荡,周围船上的人也都纷纷探头观望,这紧张又生动的一幕被张择端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往城里走去,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幌子随风飘舞。有卖布的、卖酒的、卖药的,每家店铺的招牌都各具特色,幌子上的图案和文字清晰可见。店门口,掌柜的正热情地招揽着顾客,伙计们则在店内忙着整理货物、招呼客人。街道上,行人也是形形色色,有挑着担子的小贩,担子两头装满了新鲜的瓜果蔬菜;有骑着毛驴的妇人,头戴帷帽,遮着脸,身后跟着个小丫鬟;还有一群孩童在街边嬉笑玩耍,追逐着一只小狗,那纯真快乐的模样让人看了也不禁会心一笑。
精雕细琢
随着画作接近尾声,张择端愈发精益求精,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会为了一个人物衣服上的花纹,反复查阅资料,参考当时不同阶层人们的服饰特点,力求准确又美观。对于店铺里摆放的货物,他也会去实地考察,看看那些酒坛的模样、药材的形状,然后在画中一一还原。
在描绘建筑时,他更是严谨。从屋顶的瓦片,到门窗的雕花,都仔细描绘。他曾多次进入汴京的一些大宅子里,征得主人同意后,细细观察建筑的内部结构,那些梁柱上的彩绘、屏风上的图案,都成为了他笔下的元素,让画中的建筑仿佛有了真实的质感,仿佛能让人走进那画中世界,推开一扇门,便能踏入那北宋的繁华之中。
就连画面中的光影效果,他也精心营造。清晨的阳光洒在郊外的田野上,泛起淡淡的金色光晕;中午时分,阳光直射在汴河上,波光闪烁,晃得人睁不开眼;傍晚,夕阳的余晖给城市的建筑披上了一层橙红色的纱衣,整个汴京都笼罩在一种温暖而祥和的氛围之中。
终成巨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