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布料的拿着绸缎展示着花色,还有那耍杂技的艺人周围围满了喝彩的人群。张择端找了个角落,支起画板,开始写生。
周围的百姓们渐渐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他作画。有人认出了他,便小声地跟旁人说:“这就是那个画相国寺壁画的张画师呀,听说正在画一幅特别厉害的画呢。”
众人一听,更是来了兴趣,纷纷探头想看个究竟。张择端却丝毫不受影响,专注地描绘着眼前的热闹集市,笔下的线条流畅而生动,仿佛那集市上的喧嚣都被他融入到了画中。
等他画完,周围的人都忍不住赞叹起来。一位老者走上前,拍了拍张择端的肩膀说:“年轻人,你这画真是画活了呀,把咱这汴京的烟火气都给展现出来了,了不起啊。”
张择端谦逊地笑了笑,说道:“多谢老伯夸奖,我还得多加练习,这汴京的繁华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画尽的呢。”
随着这些日常的见闻与交流,张择端的声名在汴京百姓中也越传越广,大家都知道有个画师叫张择端,在用心地描绘着他们生活的这座城市。
而在文人墨客的圈子里,关于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的讨论更是热烈。他们时常聚在茶楼酒肆,一边品着香茗美酒,一边谈论着张择端的绘画风格和那未完成画作可能呈现出的宏大景象。
在汴京颇有名气的书画评论家李逸之,也对张择端的作品十分关注。他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文中称赞张择端的绘画功底深厚,既有界画的严谨工整,又能将人物、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且立意高远,试图通过一幅画展现汴京的全貌,实乃难得。这篇文章在汴京的文人圈子里流传开来,更是让张择端的声名如日中天。
可张择端面对这如潮水般涌来的赞誉和关注,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知道,名声只是一时的浮云,唯有真正完成好《清明上河图》,才能对得起大家的期待,也才能让这幅画成为传世之作。
夜晚,张择端的小院又恢复了宁静,屋内烛火摇曳,他坐在画案前,凝视着那幅渐渐成形的《清明上河图》,心中满是对未来创作的期许,他仿佛看到了画卷最终完成时的模样,那将是他献给这座城市,献给这个时代的最好礼物。在这喧嚣与宁静交织的汴京岁月里,他将继续坚守初心,用画笔书写属于自己,也属于汴京的传奇。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张择端依然在这声名渐起的氛围中,默默地雕琢着他的《清明上河图》,不为外界的名利所扰,一心沉醉在那绘画的世界里,等待着这幅画作最终绽放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