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小物件,正边走边吆喝着售卖;还有那结伴而行的女子,身着淡雅的衣裳,手持团扇,微微掩面,轻声交谈着,时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店铺的招牌也被他画得细致入微,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那个时代的韵味,让人仿佛能听到店家的叫卖声。
在画到街边小巷时,张择端的笔下更是充满了温情。孩童们玩耍的场景被他画得活灵活现,那纸鸢在空中飞得高高的,孩子们仰着头,脸上满是兴奋与期待。老人们的神态安详而平和,仿佛岁月在这一刻都变得格外温柔。妇女们手中的针线仿佛都在动着,那细密的针脚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她们对生活的用心。
随着画卷一点点地丰富起来,张择端越发觉得灵感如泉涌一般,止也止不住。他常常画到深夜,全然不顾那油灯的油耗尽,灯光变得越来越昏暗。有时,他甚至会因为太过投入,忘记了吃饭睡觉,整个人都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
在这个过程中,张择端也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如何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展现出更多的人物和场景,又不会让画面显得杂乱无章;如何通过人物的服饰、动作和表情,准确地传达出他们的身份和心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不断地尝试不同的构图方式,反复地修改人物的细节。他会把自己画好的部分拿给身边的朋友和一些懂画的行家看,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有一次,一位年长的画师看了他的画后,指出画面中一处街市的透视似乎有些不太准确,使得那部分看起来有些别扭。张择端听后,并没有丝毫的不悦,而是立刻仔细研究起来。他重新观察了那处街市的实际情况,反复琢磨透视的原理,经过多次的修改和调整,终于让那部分画面变得自然流畅起来。
还有一回,一位文人朋友建议他可以在画面中适当增加一些小动物,比如街边的小狗、屋顶上的猫咪等,这样能让画面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贴近生活的真实。张择端觉得这个建议很不错,便开始留意汴京城里的各种小动物。他看到了酒肆门口趴着的慵懒的黄狗,半眯着眼睛,似乎在享受着阳光的温暖;也看到了房檐上那只警惕地看着四周的黑猫,浑身的毛都竖着,仿佛在守护着自己的领地。他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巧妙地融入到了画卷中,果然,整个画面仿佛一下子就活了起来,多了几分灵动与俏皮。
就这样,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创作、修改的过程中,《清明上河图》的画卷越来越长,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张择端仿佛化身为一位导演,用他的画笔指挥着这汴京城里的千军万马,让每一个人物、每一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