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官家便将眼睛瞟向那站在殿上的兵部主事及上奏群臣。群臣无语,那官家问道:
“卿,弹劾宋粲,可有据?”
那薛兵部见问,拿了笏板遮了脸道:
“臣同大理寺查汝州瓷贡案。此事由犯官,原汝州司宪出首告发,如今人证、签押俱在……”
那兵部主事话还没说完,便见官家脸色着实的难看。
殿上吕维偷眼观得,随即便躬身与座上的官家,朗声道:
“臣,有不明……且查过原汝州司宪过往,并无平夏经历。无亲见,便有道听途说之嫌。所信者,听也,而听,尤不可信。又圣人言: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犯官汝州司宪之言,恐是有心而发也。”
说罢,也不等那官家回话,便又拱手于那兵部尚书:道:
“薛尚书却不问其详,不辩其心,又无伏请圣上裁决而自断之……”
说罢且作为难的叠手道:
“这权由臣下,非审慎之法, 傥有冤滥,何由可知?”
那兵部尚书且是回头甩手,欲出言辨之,却听那吕维拱了手道:
“尚书欲效仿永叔相乎?”
倒是一句话说的那兵部尚书一个无言。怎的?
永叔?不就是欧阳修吗?那可是一代文宗也!他怎么了?这“富贵闲人,太平宰相”也有污点?
污点?唉,南宋王铚所着的《默记·卷下》有载:“欧阳文忠庆历中为谏官。仁宗更用大臣,韩、富、范诸公,将大有为。公锐意言事,如论杜曾家事,通嫂婢有子,曾出知曹州,即自缢死。”
也就是说,只不过跟欧阳修政见不合,杜曾这个能吏、廉吏,就被“风闻奏事”给逼得上吊。
如果说这杜曾无名,我们的包拯包青天应该是有名的吧?
要不要看看《欧阳文忠公集·卷一·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里面写的基本上也能说得上一句“莫须有”了。
不过,比起那名将狄青来说,这杜曾死的的确是个不憋屈。
连欧阳修自己都说那狄青“未有显过”。然,凭借了自家敏锐的第六感,信誓旦旦堂而皇之的说,别看我现在没证据,但是,直觉告诉我,这货会造反的!
为了不危害国家安全,防止他以后犯罪,必须参了他!给他整倒整臭,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各位明公,苍天可见,我这煞费苦心的也是为他好啊,避免他在犯罪的道路上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