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校,应该说扩招。
武德三年,李渊就下旨,各州县都要开设县学,与长安的四门小学,太学相呼应,也是为朝廷增加人才基础。
不过县学招收的学子,那都是城里有钱人的孩子,或者小家族的儿子。薛玖要做的,那是针对所有人。
五岁到十二岁的少年,都在招收范围,不过在这之前,还得挑选识字的人。
整个蓟州十四万汉人,识字的不超过三百人,其中三分之一在府兵之中,三分之一则是蓟州富人家里,剩下的是官吏。
虽然说官吏也有不少是当地人,但是也看得出来,蓟州这地方,被祸害得多厉害,早几年的时候,有钱有势的,早就跑了。
好在薛玖要求不高,能教导识字就行。
薛玖想要埋下一颗种子,提高蓟州的识字率,让这些百姓以后遇到官员压迫,知道离开蓟州去告状。
识字才能明智,老百姓只是没有机会识字,只要有一部分人识字,他们自然会教导自己的儿女,或者村里的人。
就像点一把火,随着时间推移,自然会在整个蓟州燃烧,这也算为蓟州的百姓,打一个好的基础,单单是粮食,以后换了官员,说不定越过越差。
学校要建立在村里,附近几个村子的孩子,可以集中到一起求学。这需要选址,让村里提供一个房间,还有老师的吃住也得解决。
这些都是小问题,教导孩子,村里肯定愿意腾出一座房子,吃的也可以由村里妇人帮忙做饭,反而是桌椅要做一些出来,还有练字的沙盘。
知道官府提供老师,免费教导孩子,村里的百姓爆发了极大的热情,除了桌椅,很快就准备好了。
薛玖组织了人制墨,制笔,相对造纸来说,笔墨要简单很多,毕竟蓟州又不是做高端产品,只要能用就行。
“薛落衡,你帮我想个办法,只要父皇不让我这么早出嫁,我马上就回长安。”李丽质气呼呼的说道。这已经是李世民第三次派人来催促了。
薛玖闻言,松一口气,暗自想道:“你早说这个原因,我早就给你想办法了。”
“这个好办!你回去告诉陛下,女子二十岁之前生子,难产的可能性极大。
五服之内的亲戚成亲,后人体弱,多病,容易出现低智,残疾。”
李丽质其实早就想回长安了,只不过在赌气,虽然只是想给自己一个理由,听到薛玖讲的,她还是吓了一跳,因为这两点她都占据了。
年龄才十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