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尚书省参选,参选的人有七千多。因为今年关中缺粮,陛下诏命一部分人到洛州参选。陛下说“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命你老师房玄龄并省中央官员,只留下文武官额六百四十三人。”杨恭仁拿出一份卷轴说道。
“因为选官时间是从十一月集中,到第二年春天结束,人皆患其期促。吏部侍郎刘林甫奏请以后四时听选,随阙注拟。”杨恭仁又说道。
因为战乱,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官,从武德元年到如今,朝廷选官,是由尚书省下符到各州命人参选,州府以及奉诏使者多用赤牒补官。
赤牒是由朝廷签发的一种凭证,赤牒补官就相当于一种临时官员。
随着朝廷改为一年四季选拔,赤牒补官的制度也就相当于废除了。
这就是朝廷的无奈,一方面看,朝廷官员臃肿,从另外一方面看,官员又极度稀缺。
没有办法,隋末大乱,整个天下都在打仗,官场做官的人,死得不少,很多官员的能力与位置不符合,或者是仓促任命的,根本就没有能力。
所以朝廷缺的是有能力的官员,符合位置的地方官,基层官员,而不是中枢重臣。
以前天下不稳,很多人不愿意出来做官,每年科举也只能选出一二十人,如今就不一样了,崔诚忠都知道突厥内乱,衰败,其他世家应该多少都知道一些,天下稳定,又都想做官了。
一口气出现七千多人参加选拔,薛玖都感到惊讶,以前可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没有做官的文人,或者说没想到一下涌现如此多到长安洛阳。
想来李世民又会头疼,毕竟这些人之中,大部分是世家子,又要有能力,又要考虑其家族,可不是那么好安排的。
薛玖猜得没错,李世民确实很头疼,六百多人要安排做官,大部分都要安排到地方,这可得考虑其家族与地方的关系。
“陛下,臣觉得异地为官,每年考核,三年一换就是了,这样就无需担心其与地方家族勾结。”长孙无忌提议道。
“嗯,伯褒你觉得呢?”李世民点点头,刚想答应这个办法,话到嘴边又咽回去,转头询问薛收。
“陛下,辅机后半句我赞同,不过异地为官没有必要全部如此。”薛收行礼道。
“哦!这是为何?”李世民来了兴致,坐直身体问道。
“异地为官,想来辅机是担心其利用家族影响力做事,看不出其真实的能力。但是大家别忘了,即便异地为官,大家族影响力依然存在。
还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