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试用并称赞后,乡绅们纷纷掏钱购买。更妙的是,县丞夫人看中了一双草鞋,当场买下。
"林先生,没想到你除了教书,还有这般巧思。"县丞意味深长地说,"周员外前日还说你家人不务正业呢。"
林乔不卑不亢地回答:"回大人,我林家逃荒至此,只求一席安身之地。族人日夜劳作,不敢有丝毫懈怠。若有得罪周员外之处,还望海涵。"
这番话既表明了立场,又给了县丞台阶下。县丞点点头,没再多言。
宴会结束后,林乔带回了一个半好消息:芦花枕和高端草鞋打开了新市场,周家的打压算是被破了一半;但县丞暗示,周家对城西那片荒地也有兴趣,林家想买地,恐怕没那么容易。
"哥,咱们斗得过周家吗?"回窑场的路上,林萱忧心忡忡地问。
林乔望着远处暮色中的城墙,轻声道:"不斗,只争。争一个安身立命的机会。"
当晚,林乔在油灯下写写画画到深夜。他设计了一个三年计划:第一年立足,第二年买地,第三年建房。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现有的编织和鱼干生意外,还需要更多收入来源。
"007,检索适合本时代背景的低成本高利润手工业。"他在脑海中命令道。
"建议:造纸。本地芦苇资源丰富,可制作芦苇纸。历史数据显示,纸张在科举考试季节需求量大,利润率高。"
林乔眼睛一亮。是啊,怎么没想到造纸?青山县周边芦苇取之不尽,而县学、衙门和商户对纸张的需求量很大。若能造出质量尚可的廉价纸,不愁没有销路。
第二天,林乔召集了几个手巧的族人,开始试验造纸。根据007提供的技术,他们将芦苇浸泡、捣碎、蒸煮,制成纸浆,然后抄纸晾干。最初的几次尝试都失败了——纸张要么太厚,要么一碰就碎。但经过十几次改进后,他们终于造出了第一张像样的芦苇纸。
虽然质地粗糙,远比不上上等宣纸,但胜在价格低廉,适合日常书写。林乔带着样品去找张明远,老教谕试用后,当即订了五十刀,用于学生习字。
"此纸虽糙,但价廉物美,正适合蒙童练字。"张明远捻须道,"林先生,你总能给人惊喜。"
就这样,林家有了第三项产业——造纸。虽然每刀纸利润不高,但胜在量大稳定。林乔将这项新业务交给了堂弟林小河负责,自己则专注于教学和整体规划。
一个月后,林家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芦花枕在县城打开了市场,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