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远微微颔首,"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
"回大人,学生原是西边林家村人,因避灾荒来到贵县。"林乔如实回答。
"可曾进学?师从何人?"
林乔早有准备,"家父在世时曾请过西席,学生随学了几年。后因家道中落,未能继续。"
这半真半假的回答似乎让张明远满意——既表明他有基础,又解释了他为何没有功名。老教谕从案上拿起一本书,"《论语·学而》篇,讲解一下'君子务本'四字。"
林乔清了清嗓子,从容道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此言君子为学,当致力于根本..."他将自己在快穿局任务中学到的儒家经典解读娓娓道来,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引申出为学做人的道理。
张明远眼中闪过惊讶,又连续考了几段不同经典,林乔都对答如流。最后,老教谕拿起一本《三字经》,"蒙童初学,当如何教授此书?"
这是考验教学法了。林乔略一思索,"学生以为,蒙学教育当循序渐进。先识字,后明义。可配合故事、歌谣,使童子乐学..."他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提出了一套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张明远听完,沉默片刻,突然问道:"你既通经义,为何不去考取功名,反来应聘这蒙学先生?"
林乔坦然相告:"实不相瞒,学生现为族人首领,五十余口衣食所系,无暇他顾。且学生以为,启蒙教育乃百年树人之基,意义非凡。"
这番话说得诚恳而有见地,张明远终于露出满意的神色,"明日卯时到学,先试用一月。月俸一两银子,教两个班,每班二十人。"
林乔大喜,深深一揖,"多谢教谕栽培!"
走出县学时,林乔的脚步轻快了许多。一两银子相当于一千文钱,比编草鞋收入稳定多了。更重要的是,有了县学先生这层身份,林家在青山县的地位将大不相同。
他没有直接回窑场,而是拐去了市场,用身上最后的三十文钱买了一小条肉和几个鸡蛋。今晚,该让族人们尝点荤腥了。
当林乔回到窑场,宣布自己获得教职的消息时,整个林家沸腾了。妇女们围着那块肉啧啧称奇,孩子们盯着鸡蛋流口水,男人们则拍着林乔的肩,满脸自豪。
"咱们林家出先生了!"堂叔林老四激动得胡子直颤,"祖宗保佑啊!"
林乔的母亲——一个瘦小的老妇人抹着眼泪,"他爹要是在天有灵,该多高兴啊..."
小主,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