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教育研究方法》:开启教育深度探究之门
在硕士生的学术旅程中,《质性教育研究方法》是一门具有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的课程,它为学生深入理解教育现象、挖掘教育本质提供了一套强大而细腻的工具与视角。
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索教育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质性研究旨在深入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意义及过程,与量化研究侧重于数据统计和测量不同,它更关注个体的经验、观点以及情境对现象的影响。在教育场景下,这意味着能够捕捉到教育过程中那些难以用数字衡量,却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课程开篇,着重构建学生对质性研究基础理论的理解。学生将深入学习质性研究的哲学基础,如现象学、诠释学和批判理论等。现象学强调对现象的直接观察与描述,帮助研究者悬置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全新视角看待教育现象,例如学生在特定教学方法下的真实体验。诠释学则教会学生如何理解和解释教育文本、行为背后的意义,理解不同教育主体的意图与价值观。批判理论促使学生审视教育中的权力结构、社会不平等现象,思考如何通过研究推动教育变革。这些哲学理念如同基石,支撑起整个质性研究大厦,引导学生在研究中秉持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接着,课程深入讲解质性研究的具体方法。访谈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有效的访谈提纲,针对不同研究对象,如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等,采用合适的访谈策略。从结构化访谈获取较为系统的信息,到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访谈鼓励受访者自由表达观点,学生将逐步掌握引导深度对话的技巧,挖掘出受访者内心深处对教育问题的看法与体验。观察法也是课程重点。无论是参与式观察融入教育现场,与研究对象共同经历教育过程,获取第一手的鲜活资料,还是非参与式观察保持一定距离客观记录,学生都将学会敏锐捕捉教育场景中的行为、互动模式以及环境因素,发现那些可能被忽视的教育细节,比如课堂上师生眼神交流传递的信息、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行为的潜在影响等。
资料收集完成后,数据分析成为关键。课程将传授多种质性数据分析方法,如编码法。学生将学会对访谈记录、观察笔记等资料进行逐字逐句分析,提取关键概念并赋予代码,进而归纳出类别和主题。叙事分析法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构建成连贯的故事,从故事中理解教育主体的经历、价值观和身份认同,例如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故事,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