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思考、评价与整合。因此,德育中引导学生对榜样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至关重要。此外,自我效能感在道德学习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相信自己能够做出道德行为,教师应通过鼓励、提供成功体验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道德自我效能感。
三、德育目标与内容扩充
(一)德育目标的细化与多元化
德育目标的分层与分类细化:在阐述德育目标确定依据基础上,对德育目标进行分层与分类细化。从纵向分层看,根据学生年龄阶段进一步细分德育目标。例如,小学低年级侧重基本行为规范与良好习惯养成,如遵守纪律、礼貌待人;小学高年级逐渐培养集体意识与社会公德;初中阶段注重道德认知深化与道德判断能力提升;高中阶段则加强道德价值观的自主建构与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从横向分类看,将德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如对道德概念、原则的理解;情感目标,如培养道德情感体验,如正义感、同情心;行为目标,明确道德行为标准与要求,以及意志目标,增强学生克服道德行为困难的意志力。通过这种细化,使德育目标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多元社会背景下的德育目标拓展: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德育目标需拓展以适应新需求。在多元文化社会,培养文化包容与多元价值观理解能力成为重要德育目标,学生应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学会在多元价值冲突中做出合理判断。在信息化社会,信息道德与网络素养教育目标凸显,教导学生正确获取、传播与使用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影响,保护个人隐私。此外,在老龄化社会,培养学生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怀意识,以及在老年群体中开展道德教育,促进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应纳入德育目标范畴。
(二)德育内容的更新与整合
新兴德育内容的深入探讨:对新兴德育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网络道德教育方面,详细分析网络环境下的道德问题,如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介绍相应的道德规范与教育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网络道德问题的危害,培养其网络自律意识与道德判断能力。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的自然属性,更注重生命的社会与精神层面。教材可深入阐述生命教育在培养学生生命尊重、生命价值理解以及应对生命挫折能力方面的内容与方法。例如,通过生命故事分享、生命体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珍惜生命,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此外,对科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