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效益。同事早前帮我算了一下并告诉我,你一年参与公开活动的次数大概是拒绝了的活动的六分之一。我很抱歉对音乐之余的事情既提不起兴趣,也不擅长,有些甚至还相当排斥。曾有一段时间我已萌生退意,打算换一种生活方式。不过似乎,生活无法离开音乐,也无法做到和听者告别,这么些年,有很多难以割舍的东西。再后来,想想,何必要非此即彼,给自己划分那么绝对的生活状态?遥想王维老前辈,半官半隐,既不整天想着搞个大事业,也不把自己打造成一副世外高人模样,出世入世,自由穿梭,不也过得圆融自在。“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我心中的大唐印象里,一直留有王维的一抹剪影,白天朝堂里上上班,晚上山水里写写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接下来,我该开始第七张专辑的创作制作了。一方面我希望我的歌能给你、给每个喜欢我的音乐的朋友带去感动,让大家满意(这心声既落俗又真实,因为如果不在意听众的感受,那就将沦为彻彻底底的孤芳自赏,作品的意义就甚微了)。而另一方面,叛逆如我,又绝不希望制造出讨巧的、大众化的音乐。我一直追求着真实自我的表达,在最近的两张专辑里,懂的人自然听懂了。我非常不喜欢用语言去介绍自己的音乐。每次电台访谈之类的请我谈谈我某首作品的妙处或特色,十分的东西我大概只说出五分。就像恋爱和结交朋友时我也说不出口自己的优点。我自己一股脑儿说出来,那叫营销;你自己慢慢发现的,才叫缘分。
说到营销,音乐,是可以营销的,但音乐里的感动不能;电影票是可以营销的,但走出影院后观众的口碑不能。你也许说,在这个时代,能!雇水军可以刷评论、刷口碑、刷感动。请把目光看长远点吧,十年二十年以后,那些现在被刷着评论的交流平台、社交网站很可能早就没了。到那时谈及一个十年二十年前的文艺作品,还是要看留在每个人心底的真实印象是什么,到那时才是去伪存真的时刻。你又问,那么来自权威力量的定论重要不?我觉得依然不重要。《资治通鉴》在史书里够权威了,宋神宗钦定书名,他用八个月看完一遍后大赞,可谓官方中的官方。但比方说在记述三国历史时,作者司马光却以曹魏为正统而贬蜀汉,和当时社会上的好恶观点相左。千年后的当下,大多数人的观点恐怕还是与之相左——权威的定论,最后还是没有覆盖掉群众的判断。时间会做出最好的拣选。“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