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慕钱沪剧团复出,原班人马换了一半,在抗日斗争中牺牲的有老班主,钱盘春、顾真(红姑)夫妇,慕钱沪剧团团长慕容雪钱殊夫妇。
钱盘春的大女儿,钱晚雪在一次与日军战役时,为掩护女子别动队,献出了青春。
深入
大儿子钱凯潜入国军,曾因冒死在日军围困下,救了戴笠一命,被戴笠留在身边。
二儿子钱彦长期在苏区战斗,后派往延安抗大学习。
钱家沪剧班底,只剩下了钱晚秋、钱晚夏两姐妹,坚持运作戏班。
在风雨飘摇的年岁里,钱家沪剧班底,这一曾名动四方的戏曲世家,如今却只剩下了钱晚秋与钱晚晚夏两姐妹。
犹如一叶扁舟,在戏曲的汪洋大海中奋力挣扎,坚持着不让这百年传承的灯火熄灭。
钱晚秋,班中的灵魂人物,她的嗓音清脆如泉,唱念做打皆能独当一面,是沪剧界公认的新秀翘楚。
而钱晚夏,则是那细腻温婉的小生,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皆能牵动人心,仿佛从画中走出的人物,为沪剧增添了几分不可言喻的韵味。
面对班底的解散、观众的流失,以及经济上的重重困难,两姐妹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坚韧,默默扛起了复兴钱家沪剧班底的重任。
她们白天四处奔波,或是在街头巷尾卖力演出,或是在茶馆小馆里寻求赞助,夜晚则回到简陋的戏班里,一遍遍排练,从唱腔到身段,从剧本到布景,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能完美无瑕。
在那个寒冬腊月,当大多数戏班都已歇业,钱家姐妹却在破旧的戏台上,用一场场精心准备的沪剧,温暖了每一个走进戏园的心灵。
她们演绎的《碧玉簪》、《长恨歌》等经典剧目,不仅重现了沪剧的魅力,更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与热爱。
渐渐地,钱家姐妹的努力开始有了回报。
一些老戏迷被她们的坚持所感动,纷纷自发组织起来,为戏班筹集资金,宣传演出。
更有一些年轻的观众,被沪剧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成为了钱家班的新粉丝。
随着口碑的传播,钱家沪剧班底的演出开始有了固定的观众群体,甚至受邀到各地进行文化交流。
沪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钱晚秋与钱晚晚夏的手中,再次焕发了生机。
在这个过程中,两姐妹也深刻体会到了团结与坚持的力量。
她们知道,虽然前路依旧漫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