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审判的县令这时候害怕了,为了防止出现各种意外,甚至连门都不敢出了,隐藏在暗中的黑手,为了将这个案件推到最顶峰,居然选择了用下毒的方式。
当年的县令已经60多岁了,吃了一点,从外面买的桂花糕,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亡了,一家老小都没事儿,偏偏自己死了。
这下子彻底点燃了舆论,这究竟是人暗中下了黑手,彻底弄死了其中的一个当事人,这里面是不是有官官相护,有没有金钱的作用,有没有人情?
现在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案件里面存在了重重黑幕。朱小松也是无语,只能命令当地的警察对这个死人进行尸体解剖。
遗憾的是没有发现毒药,因为对方使用的是一种市面上很少见到的毒药,经过时间就可以分解,虽然家属极力配合,但最终是没有找到任何证据。
当警方公布县令死于突发性猝死,彻底在报纸上被刊登出来,舆论一片哗然。
有人叫嚣,这是阴谋论,有人叫嚣这里面肯定有不知道的内幕,还有人说,杀人犯非常的有背景,甚至开始具体是哪个大官的私生儿子。
然而,朝廷无论怎么解释,公开发文说明这个案件的情况,也没有一个人相信。
事情走到这一步,朱小松也意识到这背后有人在推波助澜,可自己偏偏抓不住对方,这些人的表现都是正常的逻辑思维。
看来舆论还是需要一定的管控,大明日报就这样接到了圣旨,以后大明日报刊登出来的新闻,提前一天要经过审核,没有经过审核的新闻内容不允许发布。
甚至收音机也受到了警告,所有的广播电台也明白,朝廷已经开始对舆论进行管制了。
但是有人立马就提出了反对观点,明明是你大明王朝的朝廷提出来的,人的自由究竟包括什么?
难道不在法律的范围之内,人才拥有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吗?
这样做是不是对人权的干涉?这一下子更加激起了舆论的热点,甚至人们都开始讨论,什么是自由,真正的自由到底包括什么?
朱小松在北京的东宫里,就是目瞪口呆,事情已经远超自己的预料,现在已经发展到不可以被控制的局面,好像有人想通过这件事情达到什么目的。
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军队,朱小松直接命令魏忠贤,传达了第一道圣旨,坚决不允许军队的官兵讨论这件事情。
第二件倒霉的,这个记者,没想到这个记者非常害怕,居然选择辞职了。这一下子更让很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