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与筋骨之力相补充、滋养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力量。练习这种力量后,肌肉的力量会下降,而且功力越是深厚,肌肉越是柔软。
身体局部的力量会小一些,身体整体的力量会很大,高级境界更是神奇、妙不可言。
这种力量的缺点---干体力活不能持久。
猫科动物肌肉并不发达,关键在于他的筋骨结构和腰胯运动。
整劲-复归于婴儿:
我们一直谈论整劲(整体力),它到底是什么?
他不是浑身上下一瞬间同时发力,而是仅仅依靠胯裆发力,然后由脊椎传带到肩,肩传递到肘到手,然后甩出去。
脚不发力,只是一个支撑,一个基座;手不发力,只是一个甩射,一把子弹。
其他部位都是传导劲力,因此,要想最有效的传导,就必须放松,抻筋拔骨,打通劲路,惟其如此,才能发出整劲。
手臂甩出去,是起,还得回来,是落,落是为了再起,发动连环攻击,这就叫起落,是束展; 丹田的呼吸就要逆腹式呼吸,一呼之间,往下一沉,配合上丹田发声,这就叫雷声,是鼓荡; 一种四面八方往外扩散的劲,击中对方的瞬间手臂一拧一转,钻进去,这就叫拧裹,是钻翻。
练拳的目的最终是把一般人以四肢运动的方式改成类似婴儿和野兽的以腰胯运动的方式,拳练得不是肌肉,而是头脑。
催眠和暗示是一个很有用的辅助手段,也就是说,你必须强化自己对自我力量的想象能力,并让身体牢牢记住这种发力方式,最终成为习惯,成为本能。
正如老子所言:“复归于婴儿”。
形意拳很难看到或听到的练功方法
由于历代形意拳师的保守而秘不外传,导致很多练功方法大家很难看到或听到。
又由于在公园、广场、舞台或赛场上大家看到的形意拳大都是中架、中速、刚劲,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形意拳只有打成这样才算正宗,其他打法都是错误的练法。
其实形意拳的很多功法是因人而变,因功而变的。
我经常听到一些练过几天形意拳的人评论别人,这个架子太高了,那个架子太低了;这个速度太慢了,那个速度太快了。
这个劲道太刚了,那个劲道太柔了;这个动作太大了;那个动作太小了等等。
拳谱中讲:“不可以传自思不到道无理”,“看书千卷备应考,武艺只论见识浅”,就说的是这种人。
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