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地比喻来描述“月光”。高考分数线,理科为710分,文科为640分。理科和文科均考语文、数学、英语和政治四门课程,语文和数学均为120分,政治100分。文科另考历史、地理两科,各100分;理科另考物理、化学、生物,其中物理化学各100分,生物70分。
录取率相对较低,重点中学在10%20%左右,普通中学在百分之几,包括本科、专科、中专。
1988年也是高考改革的重要年份,上海首次实施高考改革方案,设置高考会考与会考后高考,开始单独命题,作为全国统考的“上海卷”。
高考标准化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区市,涉及100万考生。
在1988年的高考记忆中,可以以几句话的形式来描绘那个时代的学子们:
考场外,夏日炎炎大冰棍,
学子心,紧张期待交织情。
笔尖舞,墨香飘散知识海,
梦想飞,青春汗水洒考场。
那一年,高考如战场,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语文卷,古诗词填空忙,
数学题,逻辑推理展锋芒。
政治课,理论分析见真章,
外语卷,听说读写试锋芒。
综合科,文理兼修显才华,
每一科,都是梦想的起航。
夜深人静灯火阑珊处,
学子们,挑灯夜战不言苦。
1988年,高考是青春的注脚,是梦想的起点。
高考考点在柳琦鎏他们县城,距离柳琦鎏家三十里地。柳琦鎏他们村是他们县的最北端,三县交界地带。他的同学大多数都是县城附近村落,这些同学在县城住旅馆的住旅馆,住亲戚家的住亲戚家。他既没有亲戚家,也不想住旅馆,索性没有参加高考。不参加高考,填志愿什么的也都省了。柳琦鎏算是彻底毕业了。
柳琦鎏不再是学生了,他需要适应他的新的角色。首先,一个月后他通过同学们的来信知道,他们学校的高三学生都没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一少部分同学又重新复读高三课程了。其次,关于去参加笔会的事情,父母坚决不同意,理由是,没钱,又是几千里之外,担心不安全。很充分的理由,不去也就不去吧。通过笔会主办方的反馈,那次笔会举办的很成功,参加的人员也不少,但这些都和柳琦鎏无缘了。
本小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