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纳纳领着我们到了入住的酒店,告诉我们首要问题是要休息,以适应时差。
\n
阿克拉位于海边,是海洋性气候,我们居住的酒店依海而建,清晨可以享受凉爽的海风,傍晚则能倾听惊涛拍岸,迷蒙中我们仿佛置身于海南的三亚。原来心中的非洲印象被这彻底颠覆了。
\n
次日清晨,在纳纳的向导下,我们驱车前往距离首都140公里的城市海岸角参观奴隶堡。汽车顺着车流向城外驶去。从阿克拉到海岸角的公路算是不错的,都是双道水泥路,可是要开出阿克拉就费时了,由于正在建布什高速,所以塞车很严重。加纳的车况大多都不好,要不外壳受了不同程度的碰撞,要不喷出污染严重的黑气,但这似乎并不影响驾驶者,他们依然开车抢道。路边有很多二手轮胎和废弃的汽车。
\n
我们乘坐的这里报废车总是亮着检查机械灯,可是司机纳纳还是心安理得地开着,他最关心的是汽油够不够。这便是不同的生活条件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态度。近郊到处都是正在建设中的建筑物,显示着加纳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给外籍人员经商带来诸多机会。
\n
道路两旁的二层小楼没有整体规划,零乱地树立在平地、山坡上。有的小楼还没全部竣工,但已有人入住;有的外表看似建成,内部大多没有完工,无法居住。纳纳介绍说这主要是因为房主不能一次性备齐建筑材料,政府只对完全建成的建筑物收取相应税费。如此看来,加纳民众还是深谙合理避税法门的。
\n
远离了城市后的所见则是大片的农村风光,成片的土地上长满了树木,少有农作物。有商贩或当地农民在路边摆摊销售着仅有的木薯、香蕉、西红柿、菠萝、芒果等农产品。由于物资不足,大多数本地人每天仅吃一餐,尽管如此,黑人的幸福指数还是比较高的,甚至高于国人,难道“可供选择物质与幸福指数”在这里成反比了?
\n
黑人热情友好出了名的,这次我们也亲身体验到了。走在路上,黑人会主动与你打招呼,大人们会说:你好吗、早上好等;孩子们会朝着我们高喊。这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