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用的就是常平法。
所谓的常平法,起源于汉武帝的常平仓,很简单,也就是政府在粮食丰收的时候,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多余的粮食,在粮食歉收的时候,就以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防止谷贱伤农和谷贵伤民。
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也就是在常平法的基础上改革,将单纯的粮食储备调节成为贷款,从纳物转变成为纳钱,其实也是一种进步。
之前明朝在这方面都有的夸,为什么宋朝没有?
秦敏才觉得可能是下面的人有点蔫了,所以夸一夸。
其实他们不是蔫,就是在思考一些问题。
尤其是在秦敏才在对比青苗法和常平法之后,他们也看出青苗法有常平法的赈灾功能,但又多出了经营的功能。
可是对于那个时候的人来说,根本没有想这么多,着眼点就在利益的冲突。
司马光其实也是代表地主阶级的一员,高太皇太后也是,就你王安石是大公无私的圣人!
司马光想到这里,就明白为什么到了后面他们反倒是都急了,王介甫有王介甫的急,他司马君实也有司马君实的急。
秦敏才还对青苗贷的贷款利息进行了研究,然后就说到了后世学者所研究的青苗法失败的原因。
很多人的看法都是不同的。
有人说是因为封建制度,有人说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到了后面固执己见、好大喜功,有人说是因为他用的人错了。
“早年间我也详细深入的研究了变法,我的论点就是青苗法因为受区域大小的限制,在管理上很困难,如果只是一个小区域,没有问题,但是到了一整个大的国家,不免要考虑更多东西。”秦敏才说。
下面的人也点点头,谁知道秦敏才又是摇头一笑,“现在要让我再写写,应该会这么写——”
“青苗法的借贷和放贷间隔时间太短了,这样会造成比较剧烈的物价波动,农户是有损失的,还有纳钱纳粮均可,以及上户保下户的制度其实是有问题的。”
“这些制度太贪心了,既想要充实财政,又想要抑制兼并,还想要扶助农耕,但其实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冲突并不小。”
下面的人深思。
尤其是抑制兼并和扶助农耕。
王安石微叹。
“当然,我的视角不代表所有人的视角,每个人都能够从自己的视角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有不一样的收获。”秦敏才的脸上流露出来的笑容,同样也是和王安石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