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比较近,附近用水比较方便,但是离水源越远,用水也就困难了起来,需要在田地里挖一条灌溉用的沟渠,将水给引入进去,提升灌溉的效率。这道沟渠可以将溪流连接到西南方向的那条河,从而解决溪流水流量小,水位低的问题。
部落居住地的人畜厕所,每天都会清理一次,几个月下来,所堆积的粪便也颇为可观。当初为了族人的健康,张洪让人每天将粪便给挑到远离居住地的地方,在溪流下游设置了一个粪便堆积点。
张洪知道,在没有化肥的原始社会,要想肥田,只能通过挖河道淤泥或者人畜粪便来提升土壤肥力。或者采用更原始的办法,刀耕火种,一把火把树林、杂草烧个干净,再在土地上种植,等到来年,再烧另外一片树林。
刀耕火种,张洪不准备这样做,哪怕是部落第一次种植农作物,也不准备采用这种即使在原始社会也显得原始的方式。
原因有很多,一来担心火势失控,将周围的树林、草场全部烧毁,那么部落才起步的养殖业就面临巨大的风险;其次是张洪与族人在此里栖息久了,对周围已经产生了领地的意识,这里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园,不允许存在可能破坏家园的行为;再者就是熊部落已经有了铁器的小范围运用,接下来扩大生产无非是投入人力、物力等扩大规模,用铁器的效率要远远高于一把火烧掉后再处理。
农耕文明不是那种走到哪破坏到哪的生产方式和文明,她是温和的、建设性的,部落在此地扎根,周围的森林、草场、河流,都给部落一个栖息生存的环境,而张洪发展农业,也就会将对它们的破坏降到最低。
竭泽而渔,已经影响到了部落的发展。冬季到来之前,部落里经常捕鱼的队伍发现了一个问题,越到后面,捕到的鱼就越少,而且个头也越小。
张洪知道在河流中渔业资源总量是很丰富,但某一个区域内,渔业资源的数量却是一定的。部落短时间高强度的捕捞,势必会给原来的生态系统中带来一定的破坏,就导致捕到的鱼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小。这并不是说要在原始社会谈什么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的理念,而是要发展,更好地发展,这些问题和隐忧就不能视而不见。
要保证部落有足够多的鱼,就要经常更换捕捞地点,而且有计划地采取人工养殖的办法。
人工养殖鱼虾,在这个原始社会倒是不难,无非是找个水塘或者大一点的水坑,放上一些鱼虾幼苗,隔一段时间洒一些动物内脏或草籽就行,实在不行,甚至可以不用管,只等着秋季捕鱼就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