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此行是要探查某神秘东方大国的底细,设法在纺织业发达的沿海寻觅暴富的商机。儒望先生在信里信外将商机描绘得极其诱人,但大多数豪商却只是抹不开面子勉强而来, 心中却并不怎么相信沿海的所谓“机会”。他们在南洋往来已久, 大多数生意都只是通过广东周转;虽然能从吉光片羽的商品中窥见东方巧夺天工的工艺,尚且还不敢大规模的深入中原内陆, 重本押注。
——没错, 听说中土的纺织品物美价廉,足以横扫南洋市面上一切的假冒伪劣货色;甚至有不少小商贩火中取栗, 已经靠东南沿海的商路赚得盆满钵满。但大资本总是更小心谨慎的;十几万几十万两银子不妨赌一赌,可一下注就是上百万两,那就谁也赌不起了。
说实话, 就是这一次豪商们打破惯例、组团而来,一半固然是看了英吉利银行的面子、儒望先生的面子;另一面却也是因为某些古怪的传闻——别的不论,单单“上虞”这个地名, 这一年多以来就在南洋声名鹊起, 跃然而居于众多劲爆新闻之上,成为往来贸易中夺人耳目热点,连后续之中倭海战都还要退一步地。下南洋的行商都在传说, 老牌霸主葡萄牙为了宗教冲突悍然出征中国, 结果在上虞被打得屁滚尿流狼狈而去,还被迫签字画押, 同意了一大堆不平等条约云云。
商人的传言也未必是实话,但一两年以来葡萄牙的确是收敛了很多, 真是潜身缩身从不挑事,甚至容忍了中国商船在自己殖民的海域里自由往来。以南洋弱肉强食的惯例来看,搞不好是真在中国人手上吃了一发皇恩裂地拳,至今仍喘息不得。
出于商人逢迎强者的本能,行商们必须向南洋斗兽场中新的胜利者献上敬意。所以此次富豪联袂而来,除虚无缥缈的商机之外,随身还携带着大量的珍玩异宝,希望献给当地的官吏,谋求非分的地位。
此时中外的交流尚且稀薄,南洋的豪商也并不清楚大安朝廷的秉性,所以举止甚是小心。他们将大船暂时停泊在海外,乘坐小船在港口外逡巡,只派出了口齿便给的随从下船陈请;得到官府许可之后,商人们才小心驶入港口,停泊在岸边一动不动,静候主人的召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