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一同上书,再给穆祺上上压力。
一一检查了上书的名单之后,赵巨卿犹豫了片刻。倒穆派人才济济,虽然声势最大跳得最高的是欧阳进,但真正运筹帷幄厘定大计的却是不粘高手赵巨卿。只不过政争数十日以来,他都是隐居幕后不露声色,深谙后发制人的道家精髓。到了现在,政潮汹涌不可遏制,他似乎也该站起来一呼百应,设法摘取胜利的果实了。谋定后动,从来都是赵尚书做事的风格
……可是,可是,不知为何,大概是某种老牌官吏保守敷衍的本能作祟,只要想到最终决战的宏大场面,赵尚书就总是不由自主的觉得心悸——当然,这种心悸应该是毫无来由的;他已经弥补了一切疏漏,预备下种种杀招,绝没有对手翻身的余地。只是……
赵巨卿垂下了眼睛,将弹劾的名单递了过去。
“这些老先生,就烦安公代为联络了。”他称呼着欧阳进的号:“倒穆毕竟是大事,安公多多出面,才能积攒威望,方便以后起复嘛。我这在任的官员,倒是不好随意走动的。”
无论如何,还是遵从本心,暂且后退一步,将战友护至身前再说吧。
思危、思变、思退,保护自身的安全,比盲目的进取可重要太多了。
·
总的来说,倒穆派的策略其实是相当稳妥而正确的。军事的成败与否他们无法干涉,但只要掐住了后勤的脖子,那什么样的军队也不可能发动战争。给养既然断绝,穆国公世子的败相就已经注定了。这是自古以文驭武的密法,容不得一个后生作妖。
但很可惜,他们疏忽了一些超出于传统经验之外的小小细节。
在检查完天津港口造船及维修的进度之后,穆国公世子设法召见了阔别许久的儒望,直接了当的提出了要求:抗倭战事在即,他希望借一百八十万两白银充作经费;再从皇帝内库中设法套一波,估计军费也就差不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