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川瞥见刀麻子正偷偷往腰间摸去。
他立刻明白了对方的意图,枪口微调,在刀麻子露出手雷的瞬间扣动扳机。
“啊!”刀麻子的左手猛地缩回,手雷掉在地上滴溜溜打转。
林川的第二枪已经接踵而至,精准地打在正在冒烟的手雷上。
“轰——”爆炸的气浪掀翻了旁边的两个匪徒。
……
这场看似混乱的伏击战,实则处处体现着林川的战术智慧。
论实战经验,丁大山和刘三炮这样的老兵确实更胜一筹,但林川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精准的战略眼光。
从一开始,这场战斗就不是为了歼灭敌人。
时间是最大的武器。林川将“拖”字诀发挥到了极致,这不是消极的防守,而是一种积极的战略选择。
在军事理论上,这种战术被称为“迟滞作战”。
其核心要义不在于杀伤多少敌人,而在于打乱敌人的节奏,消耗其锐气。
林川深谙此道,他清楚地知道,以五人对付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硬拼是下下之策。
于是,他创造性地将整个战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心理迷宫。
东路防线的三人小组配置,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战术安排。
每个人都被赋予了最合适的战术角色:
丁大山一把五六式和两把加兰德,他参过军打过仗,枪法又准,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兵,承担精准点杀的任务;
李满仓力气大,带一把五六式和两把卡宾枪,手里的五六式也调成连发模式,负责制造持续压制力;
至于赵四海,则属于气氛组,三把步枪只管放响儿,绝不露头。
这种安排看似简单,实则将每个人的特点都发挥到了极致。
伏击点的选择更是体现了林川的老辣。
三个预设阵地形成梯次防御,每个阵地都占据地形优势,让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更妙的是,每当敌人以为突破防线时,就会发现前面还有新的阻击点。
这种层层阻击的战术不仅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更在心理上形成了持续的压力。
当西路诡雷爆炸的信号传来,整个计划便进入了完美运转的阶段。
西路三十多个敌人,被困在山坳里,陷入了一种特殊的战场困境:既不敢全力冲锋,又不甘心撤退,留在原地则持续被消耗。
东路的十多个敌人,则被林川一把枪压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