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时,围观百姓这才惊叹原来,这竟是一座由朝廷督办的学堂。
\n
国子监内,学科设置极为丰富,涵盖了九章 算术、八股文章 、武功兵法、铸造工艺、纺织印染等诸多领域,每一门科目都汇聚了业内的顶尖翘楚担任授课老师。
\n
无论男女,只要通过特定的考试门槛,均可踏入这知识的殿堂求学问道。
\n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鼓励女子*接受教育,朝廷还专门出台政策,女子入学即可获得相应的银两补贴,且在学期间,一应费用皆由朝廷包揽。
\n
女学生入学那日,褚淳贤特意在宫门前设下“进学宴”。
\n
身着襦裙的少女们捧着朝廷发放的文房四宝鱼贯而入,发间插着褚淳贤命谢仪眉特制的玉簪,每支簪尾都刻着四字小字--自强不息。
\n
七载春秋流转,大周山河气象一新。
\n
朝廷在民生上,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肩头重担,激励民众垦荒拓田,广辟膏腴之地,大力兴修水利,保障农田灌溉,为农业丰收筑牢根基。
\n
教育方面,更是全面布局,府、州、县学堂林立,甚至穷乡僻壤的山坳里,也可见竹篱围成的学堂。
\n
尤其重视女子教育,将其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范畴。
\n
地方官若能培养出女举人,吏部黄册上便会朱砂批注“教化有成”,政绩斐然者可直升两阶。
\n
在官员保障机制上,别出心裁。
\n
官员年满五十,便可领取“致仕俸禄”,每月五石白米外加二十两纹银。
\n
仍有志于官场,亦可继续留任,一展抱负。
\n
只是犯事时刑杖亦不避白发。
\n
刑部大牢里,曾有位年长的侍郎因贪墨被重责四十,刑具沾血时,堂上高悬的“明慎用刑”匾额映着晨光,令人不寒而栗若。
\n
支撑这些举措的资金,大多源自南滇大战时,从西夏和北狄赎回俘虏的赎金。
\n
此外,西夏和北狄每年还会乖乖奉上岁贡,充实大周府库。
\n
赵祈特意选派使者前往西夏,这些使者身份特殊,皆是南滇大战后,西夏用以交换男俘虏的西夏女子。
\n
当年,赵祈将这两万西夏女子,妥善安置到各个府州县,责令地方官员将她们分送至各个学堂,悉心研习大周文化。
\n
大周秉持开明态度,对这些女子的婚姻不加干涉,众多女子与当地百姓喜结连理,融入了大周生活。
\n
而武风昌盛更是奇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