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布
在陕西,长安区的耶柿村是耶律姓的一个重要聚居地。据记载,耶柿村的耶律氏族人是辽代契丹族的后裔,他们在辽朝灭亡后,为躲避战乱迁徙至此,在此繁衍生息,历经数百年。如今,耶柿村约有1100多名村民姓耶律,他们坚信自己是契丹族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一些与契丹族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记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祖先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每逢重要节日,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缅怀祖先的功绩。此外,他们还严格遵循着一些祖训,如不准唱《杨家将》《金沙滩》等契丹败北的戏文,以维护家族的尊严和荣誉。这些独特的习俗和文化记忆,不仅是耶律氏族人对自身历史的坚守,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生动体现。除了耶柿村,在陕西的其他地区,也有少量耶律姓族人分布,但人数相对较少,且较为分散。他们在各自的生活领域中,传承着耶律氏的家族文化,为陕西的文化多样性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二、叱干姓(chì gān):鲜卑遗风的历史回响
(一)起源
叱干姓,源自鲜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其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叱干姓源于鲜卑族的薛干部,在古籍中,“薛干”与“叱干”相通,遂称为叱干氏。北魏时期,鲜卑族大规模汉化,孝文帝推行改革,将鲜卑族的诸多复姓改为单姓,叱干氏也在这一过程中被改为薛氏,但仍有部分族人保留了叱干姓。另一种说法是,叱干姓源于战国末年秦国少年宰相甘罗。甘罗遭吕不韦陷害,全家遇难,唯有一人逃脱。此人逃至邠州(今陕西彬县),为感激“吃”字救了自己的命,将“甘”氏与“吃”字结合,让后代皆为复姓吃甘氏,后改“叱干”,成为叱干氏之始。这两种说法都反映了叱干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多元起源,以及其与民族融合、历史事件的紧密联系。
(二)变迁
在历史的长河中,叱干姓经历了诸多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叱干部落活跃于北方地区,他们以勇猛善战着称,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北魏的统一和汉化改革,叱干氏族人逐渐融入汉族,在文化、习俗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叱干氏族人改为薛氏,与汉族薛姓家族相互融合;而另一部分则坚持保留叱干姓,传承着鲜卑族的文化基因。隋唐时期,叱干姓虽然不再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显赫,但依然在一些地区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他们与其他姓氏的家族共同生活,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为当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