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长安大明宫。
午时,金光洒落宫墙,内廷传来鼓乐轻响,一位身着倭国礼服、姿态拘谨的青年在几名中使的引导下,缓步踏入紫宸殿。
他正是藤原君麻吕,遣唐使代表,刚刚抵达长安第三日。
殿上,李隆基正坐于龙椅之上,张九龄、高力士侍于两侧。殿内众臣稀疏,似为避免外交场合拘谨。
“大胆倭人,抬头让朕看看。”
君麻吕抬首,微躬身:“在下藤原君麻吕,奉倭王命,来唐朝学习文化制度,兼献国礼。”
李隆基微微颔首,眼神凌厉地将他从头扫至脚:“你来的正好。”
君麻吕心中微跳,忙躬身:“请陛下明示。”
李隆基忽地开口:“朕如今正为一事烦忧——安禄山谋逆之势渐明,你作为异邦使节,才入我土,便可客观视局。说说你有何对策?”
君麻吕满脸错愕,一时语结:“陛……陛下,这……不对吧?我昨日才识得长安街道,今便要献策讨贼?”
高力士低声一笑:“君麻吕,你不明圣意。陛下是试你胆识。”
张九龄这时开口,走下两阶,和气地说:
“陛下所言虽急,但你既来我大唐,身在乱世,便不只是学者,也是见证者。何妨随我先熟悉一下政事。”
李隆基点头:“张卿,带他四处走走。朕且看看这倭国之人,是否真有聪慧根骨。”
君麻吕拱手:“谢陛下赐教。”
当日下午,张九龄亲自带藤原君麻吕巡走政务台、省府与军备署。
“你刚到大唐,不识局势。”张九龄负手而行,语气平稳,“如今北边范阳兵马已动,军报虽言十二月起兵,实则早有异动,真正战火,怕是不到十月。”
“李林甫仍欲安抚,杨国忠独揽暗部,唐门、道门、江湖都已暗中动员。”
“而你——恰好处在这个裂缝之间,或可成为一枚关键的棋子。”
君麻吕听得心惊胆战,低声道:“张大人,我本只愿求学,不想卷入这般大事……”
张九龄淡笑:“世间安得太平地?你既踏入长安,便已置身棋局。”
同日,长安东郊,博丽神社。
中秋将过,香火不减。百姓传言神社灵验,有求必应,如今战云压境,来许愿者日益增多。
这时一行人影上山,正是李白一家。
李白持酒坛而来,身后是儿子李逍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