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曲辞之五二
鼓吹铙歌
柳宗元
按此十二曲史书不载,疑宗元私作而未尝奏,或虽奏而未尝用,故不被于歌。
晋阳武,奋义威。
炀之渝,德焉归。
氓毕屠,绥者谁。
皇烈烈,专天机。
号以仁,扬其旗。
日之升,九土曦。
斥田圻,流洪辉。
有其二,翼馀隋。
斮枭骜,连熊螭。
枯以肉,勍者羸。
后土荡,玄穹弥。
合之育,莽然施。
惟德辅,庆无期。
铙歌未入青史录:柳宗元笔下的盛唐颂歌与政治隐喻
在唐代文学的星河中,柳宗元的《鼓吹铙歌》十二首犹如一曲未被奏响的宫廷乐章,既承载着对李唐开国伟业的礼赞,又暗含着失意文人的政治诉求。这组作品以独特的创作动机、革新的艺术形式和未竟的历史命运,构成了窥探唐代政治与文学关系的特殊窗口。
一、双重动机下的创作缘起
柳宗元创作《鼓吹铙歌》的初衷,交织着对盛世的追忆与个人理想的寄托。序文中"纪高祖、太宗功能之神奇"的自白,展现出对李唐开国君主丰功伟绩的由衷敬仰,试图通过追溯"取天下之勤劳,命将用兵之艰难",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镜鉴。但更深层的创作动因,藏在字里行间的政治隐喻之中——作为"二王八司马"事件的核心人物,被贬永州的柳宗元借歌功颂德之笔,隐晦传递着渴望重返政治舞台的殷切期待,将个人命运与王朝叙事悄然勾连。
二、文体革新与艺术突破
这组作品在文体上实现了双重创新:形式上,以三字句为主的短促节奏,配合铿锵有力的韵脚,还原了汉代鼓吹曲"短箫铙歌"的雄浑气势,使文字充满音乐韵律感;内容上,突破魏晋以来歌功颂德的陈腐窠臼,选取晋阳起兵、武牢关之战等关键历史节点,以生动笔触再现李渊父子的军事智慧与政治谋略。如《晋阳武》中"炀之渝,德焉归?"的诘问,既彰显唐高祖顺应天命的历史必然性,又暗含对宪宗革新政治的委婉劝诫。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开创了文人独立创作鼓吹曲的先河。
三、青史遗珠的多重成因
尽管文学成就斐然,《鼓吹铙歌》却未被正史收录,折射出复杂的时代困境:其一,从政治层面看,作为永贞革新的"罪臣",柳宗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