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页继续阅读!
艾琳娜明显愣了一下:"是的,1944年华沙起义的幸存者。"
"我祖父也是二战幸存者,南京。"卓西度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文件,"这里有份有趣的数据: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20个国家,未来十年在抗衰老药物上的投入预估。"他将文件转向镜头,"您猜怎么着?没有一家药企的预算能支撑后续临床试验。"
艾琳娜的眉头渐渐舒展:"您是说..."
"卓氏可以出资建立国际研究基金,但必须保留商业开发权。"卓西度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各取所需——你们要学术声誉,我们要合理回报。"
视频两端再次陷入沉默。张维看到导师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而屏幕里的艾琳娜正无意识地转动着左手婚戒——那是科学家陷入思考时的典型动作。
"我需要和NIH伦理委员会商量。"艾琳娜最终说道。
"当然。"卓西度微笑,"顺便一提,我们下周将在《细胞》发表灵长类动物实验数据。如果您有兴趣合作..."
通话结束后,张维终于忍不住:"卓总,这等于把七年研究成果拱手让人!"
卓西度走到窗前,望着湖面上繁忙的渔船:"张教授,你读过《双螺旋》吗?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
"读过,但他们..."
"当年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和加州理工鲍林实验室的竞争,差点让人类晚十年理解生命密码。"卓西度转身时,晨光在他轮廓上镀了一层金边,"现在我们有更重要的敌人——时间本身。"
当天下午,研究院收到NIH衰老研究所的正式公函,提议组建联合工作组。与此同时,卓氏法务部启动了全球专利布局的应急方案。
三天后,当艾琳娜团队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时,等候在VIP通道的除了卓氏集团的接待人员,还有《科学》《自然》等顶级期刊的记者。在闪光灯下,两位曾经隔空较劲的科学家第一次握手——张维注意到艾琳娜的右手食指有长期使用移液器留下的茧子,和自己的一模一样。
新闻发布会后,卓西度在私人会客室递给艾琳娜一份合作草案。波兰女科学家翻阅到资金预算部分时,突然抬头:"这个数字...比NIH全年预算还多30%。"
"钱不是问题。"卓西度啜饮着龙井茶,"问题是,博士您愿意担任这个国际合作项目的首任科学总监吗?"
茶杯与托盘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