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化学实验室?"韦国强调试着新购的电子秤,精确到0.1克。他身后,五个不锈钢汤桶排列整齐,每个都贴着二维码标签——这是卓西度从香港超市学来的新鲜玩意。
林小梅带着第一批选拔来的员工进场时,所有人都愣住了。操作台上摆着的不是传统厨具,而是温度计、量杯和计时器。"这哪是厨房,简直是药厂!"一个老师傅嘟囔道。
卓西度拿起扩音器:"从今天起,我们不用'适量'、'少许'这样的词。"他举起标有"辣椒油-标准量"的玻璃勺,"一勺就是15毫升,误差不超过1毫升。"
第一天的试产堪称灾难。按标准流程熬制的骨头汤被老师傅偷偷加了"秘方",导致PH值超标;分装区的女工不习惯计时器,半成品堆积如山。晚上清点时,损耗率高达30%。
"要不要放宽标准?"林小梅试探地问。卓西度看着报废的原料,突然抓起一把米粉摔在地上:"不行!明天重来!"
第五天凌晨三点,中央厨房的灯光依然亮着。卓西度蹲在分装区,观察新设计的流水线——韦国强把数学建模用在了这里,每个工位的动作都被优化到最简。
"卓总,测一下这批汤底。"韦国强递来pH试纸。卓西度对比色卡,三次测量结果完全一致。他尝了一口,舌尖传来的味道与总店老师傅的"秘方"几乎无差。
"成了!"林小梅突然从冷链区跑来,"刚才随机抽检三家分店的成品,各项指标方差都在5%以内!"
卓西度走到厂房外的空地点了支烟。晨雾中,几个早起的建筑工人正走向工地,安全帽在路灯下泛着黄光。他突然想起大学时读过的一本苏联教材——《工业化与标准化》,当时觉得枯燥的理论,如今正在这间简陋的厂房里变成现实。
中央厨房运行一个月后,数据让所有人震惊。损耗率从30%降到8%,人力成本节省20%,最关键的顾客投诉率归零。香江酒家的林经理带着团队来考察后,当场修改了合作协议——连锁店数量从计划的5家增加到15家。
"有个问题。"韦国强在月度会议上指着财务报表,"中央厨房的折旧费用分摊后,单店利润反而下降了。"
会议室突然安静。卓西度走到窗前,望着马路对面新开的个体粉店——那对夫妻凌晨就开始熬汤,妻子切菜的手上还贴着创可贴。他转身敲敲黑板:"因为我们的店还不够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香港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