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还真没想到,这里面竟然有这样的事情。
“这帮人已经不止一次来上访了。”
刘向前对郑青云解释道:“前几任局长都拿他们没办法,局长您说,这国有企业改制又不是咱们富民县一个地方,全国上下都这样,工人下岗的补偿款要看企业的具体情况,这企业都已经经营不善负债累累了,哪儿来的钱给他们啊?”
听到他的话,郑青云眉头皱了皱,却没有说话。
说实话。
刘向前的这番话,在郑青云看来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国有企业改制在推动经济转型的同时,也因操作不规范、保障机制缺位,对工人群体造成多维度损害,成为改革阵痛中难以回避的痛点。
失业潮与生存危机冲击是最直接的影响,改制中减员增效被简单异化为大规模裁员,许多工人在缺乏缓冲的情况下突然失业。
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工人被一次性买断工龄,补偿标准普遍偏低。
一个工作二十年的老工人,只能拿到一万多块钱的补偿款,远不足以应对再就业空窗期的生活开支。
更严重的是,部分企业在改制中恶意拖欠补偿款,就像富民县钢管厂一样,近千名工人的买断款被挪用,三年间多次上访无果,不少家庭陷入卖房度日的困境。
不仅如此,社会保障的断裂加剧了工人的困境。
改制前国企承担的医疗、养老等福利随企业解体而消失,而地方社保体系尚未衔接到位。
许多下岗工人因无力缴纳社保断缴保费,退休后无法享受养老金。
职业病患者更是求助无门,不少人在病痛与贫困中离世。
更重要的是,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人阶级主人翁身份,在改制中迅速瓦解。
下岗工人普遍面临再就业歧视,四十岁以上群体更难找到稳定工作,只能从事零工、环卫等低收入职业。
这些损害的根源,在于改制中工人话语权的缺失。裁员方案、补偿标准往往由管理层与政府部门单方面决定,工人缺乏谈判渠道。
而让人唏嘘不已的地方在于,时至今日,像刘向前这样的干部,其实不在少数,他们并不认为在国有企业改制当中,这些下岗工人的损失有多大,在他们眼中看来,这些工人只不过是贪心不足蛇吞象罢了。
还是那句话,板子没有打在自己的身上,永远都不会知道疼的。
想到这,郑青云看了一眼刘向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