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那他们为啥现在还不掀桌?他们在等什么?……我们!”
说到这里,赢高治猛地一拍桌子:“我们是那个变数!所以他们要搞事!”
“对咯。”
李北玄赞许的点了点头,笑道:“你再想想,正常的赈灾流程,应该是个什么样?”
“历史上,朝廷一听说地方有乱象,有灾情,第一件事是什么?不是给粮,不是派医官,而是派兵。”
“派的是兵马,镇的是秩序,杀几个闹事的、砍几个抢粮的,然后架上大锅,搭个棚子,一碗稀粥顶一天。”
“然后再干嘛?赶人。”
“把城里能走的,能动的,全都撵出去。说是为了方便治理,其实就是为了省事,怕难民一多出乱子。”
“这才是几百年来灾后处理的常规流程。”
听到这里,赢高治怔住了。
因为李北玄说的确实没错。
哪朝都是这样。
大秦中年,洛阳闹水患。
秦文帝派丞相高颎去赈灾。
结果高熲到了之后,让人先圈地,再画榜,谁闹事谁流放,谁组团上访就全家抄。
结果赈灾一年,难民死了三万,被抓的五万,真正吃上官粮的不到两成。
结果朝廷却照样颁了诏,说“民意安定、风调雨顺”。
连史官最后,都在史书上记了个“大治”。
这就是常规操作。
人都饿死了,事也就过去了。
历朝历代都是这么干的。
武朝虽说是“仁治”,但也只是手段温和一些,根本上是没什么差别的。
之前各年灾祸,也都是这么“治”下来的。
但这次不一样。
李北玄是带了粮食来的。
从潞川一口气带了一万多石。
除了粮食之外,还带了医药,带了炭火,开了粥棚,设了难民点。
赢高治一步步跟着李北玄走来,只觉得这都是水到渠成,这都是一步步走下来的正常操作。
但现在蓦然回首,赢高治才恍然惊觉,这其实是一场几乎无法再复刻的成功。
如果没有李北玄这一路死磕到底的调度,没有他从潞川一路拖来的万石粮炭。
如果没有他不顾官制、不看衙门规矩,亲手改造了整个赈务流程。
如果没有李北玄强行压住他这个皇子,让他不要动兵,那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