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7年,随着与始皇嬴政并称为秦皇汉武的汉武帝刘彻去世,当了34年太子的刘据终于结束了半辈子的太子生涯,在41的时候坐到了天下之主的位子,这个时候董芷兰才彻底放下心。
这个结果才不枉董芷兰在刘彻晚年给他寻的那些美人,也没辜负她坚持不懈的带儿孙去和他维系关系。
没错,儿孙,现在的董芷兰已经51岁了,霍去病也已经53了,她们的孙辈都是十几岁风华正茂的年纪了。
沅有芷兮澧有兰,如今年过半百的董芷兰早就送走了双亲,随着董仲舒的去世,董仲舒的思想也逐渐变淡,而如今随着太子刘据的上位,董芷兰的思想一跃成了大汉现在的主流思想。
刘彻挥鞭漠北,霍去病驱逐了曾经是大汉威胁的匈奴,威震各国,霍鼎和霍嬗这两位新双子星同时闪耀,开疆扩土。
大汉这么多年要担心的只是边疆扩的太大,而不知道逃窜到哪里的匈奴人担心的可就多了,午夜梦回时哽咽的思念故土,但又畏于汉军,不敢回乡的匈奴人经常担心万一大汉看不上他们故土不要了,他们是不是就能回家了。
说起来也要感谢匈奴人,有了他们的前车之鉴,一般没什么人会惹大汉,所以刘据在上位后不需要怎么大动兵戈,王朝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力开展文治上,赋税一度达到最低,长安城更是热闹繁华,在政策的开放下,城中商贾往来不绝,在商业上收的税翻了一倍。
在这种情况下,国库充盈,抚幼院、敬老院开遍了大汉疆土,一座座新兴的学堂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孩子。
董芷兰这边在行动上几十年如一日践行有教无类,思想上宣传这种品德,私学越发兴盛,同时中枢把学风建设纳入了官员考核,再加上汉武帝时期就已经被董芷兰改革出来的新纸,公学也这么开展了起来,正巧家家户户有些余粮,自然也会有心情把孩子送去读书,于是一拍即合,自然文教兴盛。
这个时候,之前提出的科举制就显得更伟大了。
科举考试的制度不算凭空出现,因为汉朝现在主要实行的察举制就是由地方长官推荐人才,然后到中央进行考核后授官的,按照孝廉、茂才等科目,以德行和才学为标准选拔人才,这也是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完善。
不过这个察举制的选人权都掌握在地方长官手中,易受个人因素影响,出现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等问题,难以保证选拔的公平性。
因此呢,在董芷兰把新纸拿出来以后,就提出了考试为主查举为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